报料台
网上投稿
关注我们
“一头猪”出圈成全国样本——鄂州“养猪天塔”点亮农业新质生产力“灯塔”
来源: | 作者:潘杰 | 发布时间: 2025-04-11 | 1564 次浏览 | 分享到:

刷新世界多项养猪记录:

世界单体投资最多、单体养殖面积与年出栏生猪量最大、养殖楼层与运行效率最高、生物安全铁桶防控综合系统与饲料输送系统最先进……

两栋26层“养猪天塔”刷新世界多项记录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一场震撼世界的农业变革正在鄂州悄然上演。湖北中新开维现代牧业有限公司打造的26层“养猪天塔”,以其规模之宏大、技术之先进、理念之超前,打破了传统养殖业的固有模式,成为中国农业领域探索新质生产力的耀眼明珠,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关注。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精神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前行方向。鄂州积极响应号召,以立体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创新路径,在科技赋能、绿色发展与政策引领的多维驱动下,开启了养殖领域的深刻变革,为湖北乃至全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样本与借鉴经验。

在鄂州碧石渡镇,两栋26层的灰色建筑直插云霄,这便是由湖北中新开维现代牧业有限公司斥资40亿元打造的世界最大单体养猪厂。它规模宏大、设计新颖,从诞生起就备受瞩目,是我国农业领域科技创新的标志性建筑。

走进养猪大楼,宛如踏入高度精密的智能工厂。一楼中央控制室里,数十块屏幕实时展示着大楼内的各种信息:供水供电情况、各层的温度湿度、饲料投喂的精准数值……“以前传统养猪场环境差、信息不透明,管理起来特别费劲。现在有了这些智能设备,动动手指就能掌握猪舍的一切情况。”有着多年养殖经验的老饲养员赵师傅感慨道。

电脑控制系统按照设定时间自动投喂猪饲料

3层猪舍里,先进设备有序运转,全无传统养猪场的“脏乱臭”。定位栏整齐排列,每头猪都有专属空间;智能环控系统监测并调节空气质量、温度和湿度;精准饲喂设备依据猪的生长阶段和健康状况精确投放饲料。“就拿这精准饲喂系统来说,它就像一个智能营养师,通过大数据分析,能为每头猪定制专属的饮食计划。”湖北中新开维现代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林介绍道,“传统养殖方式下,饲料投喂往往靠经验,容易造成浪费,还可能导致猪生长不均衡。而现在,我们能把饲料的浪费率控制在极低水平,猪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从3层到26层,每层约1.4万平方米的空间内,配怀舍、产房、保育区和育肥区布局科学合理,功能分区明确。母猪在舒适环境待产,仔猪出生后得到悉心照料,随后进入保育区茁壮成长,最后在育肥区达到出栏标准。“整个养殖流程就像一条高效的生产线,每个环节都紧密衔接,环环相扣。”金林说道,“这种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的养殖模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前一个人最多能照顾几百头猪,现在借助这些先进设备,一个人能轻松管理上千头。”

工作人员在清理猪舍卫生

高楼养猪模式大幅降低人力成本,每层仅需几名工作人员就能管理万余头猪。封闭式管理和严格消毒工序有效降低疾病传播风险,保障猪群健康生长,极大提升了养殖效率和质量。金林满怀信心地表示:“科技是推动养殖行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高楼养猪是我们探索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未来,我们将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转型,让养殖更高效、更智能,引领行业发展新潮流。”

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极大改善了猪的生长环境。在这座大楼里,猪享受着恒温恒湿的居住条件,还有自动沐浴设施。金林说:“我们的目标是为猪创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只有猪健康了,养殖效益才能得到保障。”

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这是传统养殖模式难以逾越的鸿沟。然而,鄂州高楼养猪模式却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实现了养殖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湖北中新开维现代牧业有限公司污水处理池

大楼配套建设了超大型环保低碳处理系统,日处理污水能力高达4000吨,处理后的污水达到循环使用标准,可用于猪舍清洗、灌溉等,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我们采用先进污水处理技术,通过多级沉淀、生物处理、消毒等工艺,去除污水中的有害物质,使其达到可循环利用标准。”公司环保负责人高全强介绍道,“这不仅减少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还降低了污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在废弃物处理方面,养猪大楼建立了全流程的资源化利用体系。实时粪污自动冲洗系统将粪污通过高效漏粪斗和粪污管道输送到高温厌氧发酵池,经过充分厌氧发酵,粪污转化成沼气、沼液和沼渣。污水经过沼气锅炉余热发电产生蒸汽,沼液进行中水回用,沼渣用于水泥厂能源化利用。仅此一项,4000吨污水经过环保处理循环利用后,一年可为公司节约成本6000万元左右。

为减少异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大楼采用集中通风、集中消毒技术,并配备先进空气净化设备,对排出气体严格处理,降低有害气体和异味排放。同时,通过科学控制饲料成分和喂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氨气等有害气体产生。当地农户对此感受颇深:“以前猪场的味道大得让人受不了,现在这高楼养猪既节约土地,生态环境也变好了。”

公司环保负责人展示污水处理过后的回用水

从污水处理到异味控制,再到粪污资源化利用,形成了一个完整、高效的绿色闭环。这不仅解决了传统生猪养殖的环境痛点,还为整个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2025年3月13日,鄂州市委书记孙兵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武昌鱼产业发展大会上说:“要充分利用鄂州‘三农’的良好条件,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大楼里养殖的猪在自由活动

鄂州高楼养猪模式的成功,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持。从土地政策突破到科技、环保等方面的引导,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高楼养猪模式的落地提供了坚实保障,彰显了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定决心。

2019年底,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这一政策犹如一场及时雨,为高楼养猪的土地使用提供了关键依据,解决了用地指标这一长期制约高楼养猪发展的难题。“没有这项政策支持,我们根本无法建成这样大规模的养猪大楼,政策放开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金林感慨道。

监视器实时显示养殖区里猪的生长情况

为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鄂州除了帮助企业积极落实土地政策,在环保、科技等方面也积极引导。在环保方面,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标准,促使企业加大环保投入,研发和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推动养殖业绿色发展。在科技领域,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对采用先进养殖技术和设备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使其成为行业标杆,带动整个养殖业转型升级。金林充满信心地说:“有了政策的持续引领和大力支持,企业发展劲头更足了。2025年,预计实现存栏生猪50万头、出栏生猪120万头、产值24亿元目标。”

在政策引领下,鄂州高楼养猪模式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金林表示:“未来,我们争取把这种模式推广出去,让更多地区的养殖业借鉴学习,带动湖北乃至全国的养殖业实现转型升级,为国家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鄂州企业力量。”

鄂州高楼养猪模式,是科技创新的结晶,是绿色发展的典范,更是政策引领下农业转型的生动实践。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突破传统养殖局限;以绿色发展为鲜明底色,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在政策引领的东风下,坚定迈向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它不仅为鄂州农业发展注入了新质生产力,更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来源:长江云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新闻
热门推荐
专题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