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春寒料峭。
海拔1700米的恩施大峡谷风景区管理中心前山村三家坪组,雪花飞舞,寒风凛冽。坐落于此的恩施市梦春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厂房内,10多名工人忙着将分拣好的生牛膝上炕、烘烤。
梦春中药材合作社,工人将分拣打捆好的牛膝上炕。周 洁 摄
“再过5天生牛膝全部烘干,亳州的药材老板过来验货收货,地里百多亩大黄也要采挖了……”梦春中药材合作社负责人李传东盘算着。
2024年,在管理中心、前山村支持下,李传东租下村建厂房,创办集中药材生产、收购、初加工于一体的梦春中药材合作社,以300元/亩的单价租地300余亩,种牛膝、大黄、党参等中药材,并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中药材800多亩。年底,他以2.4元/斤的价格,收购周边药农300多吨生牛膝,铆足干劲加工烘烤,力争实现新年“开门红”。
梦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传东查看牛膝烘烤情况。周 洁 摄
“按照亳州药材老板给的价格,除去水电燃料等开支,烘干加工后每斤保底利润5毛钱,这批干货纯利润有30多万元。”李传东粗略算了算账。
“李老板药材生意越做越大,带着我们发财啊!”忙着将牛膝上炕的村民王先群接过话茬,一句话引得在场务工村民笑声不断。
药香氤氲的厂房里,村民的笑声如早春暖流,驱散了严寒,也揭开了这个高山村子的幸福密码。
前山村平均海拔1650米,山大人稀,土壤、气候等适合发展烤烟、蔬菜和中药材,尤其是中药材。自上世纪90年代起,村民就自发种牛膝、大黄、党参、贝母等中药材。随着国家、省、州等对中医药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前山村中药材发展渐呈“燎原之势”。
一根根中药材,成了前山村群众的致富源。周 洁 摄
“村里看不到一块撂荒地,老百姓只想开荒种药材。”曾在前山村当过村支书的恩施大峡谷风景区管理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姚国庆,对该村产业发展了如指掌。如今,前山村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3万亩,成了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开年,药材种植大户姚良美翻新房屋,硬化场地,方便今年晾晒药材。
“轰隆隆”的机器声中,姚良美扳着指头算起了去年的收入:15亩牛膝收入18.8万元,95亩烤烟收入30多万元,贝母、大黄等收入15万元,除去开支,落到腰包里的有30万元。
“我们的牛膝个头大、品质好,李老板夸我们给他提供了‘面子货’。如果有场地,烘干了再卖,还可以多卖几万元。”种了30多年药材的姚良美脸上有掩不住的喜悦。今年,他有两个计划:一是种牛膝25亩,从地里刨更多“金”;二是平整场地晾晒药材,增加附加值。
“合作社+种植户+农户”的联农带农发展模式,不仅让姚良美等种植大户尝到了更多甜头,也带动更多村民加入种植队伍,为留守妇女、老人提供了家门口挣钱的平台和机会。
手起刀落,眨眼间一根根牛膝的多余根须被齐齐剃掉。分拣牛膝,是安坪组村民熊高彬的“第二职业”。在前山小学食堂做饭的她,每天下班后骑车10分钟从学校赶到梦春合作社务工,一个月可以多挣千余元。“感谢李老板让我们在家门口挣点小用钱。干一晚上,孩子一个星期的零花钱有了;干十个晚上,孩子1个月的生活费就够了。”熊高彬的眼里盈满了笑意。
每天清晨赶到合作社务工、晚上再回家的利川市柏杨坝镇见天村村民陈学菊,日均百多元的收入让她乐此不疲。
李传东又算了一笔账:下种、育苗、移栽、除草施肥、打药浇水、收割开挖等都需工人务工,一年四季用工不断,最多时30多人,最少时也有10多人,人均工资100元/天,干得多的每天可以拿150元。2024年,他支出工人工资45万元,仅牛膝初加工就支付了14万元。
从最初几亩到几十亩,再到如今百余亩,位于前山村新开湾组的恩施市佳源康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自2019年创办至今,不仅自身规模越做越大,每年收入近百万元,还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中药材几十亩,每年支付工人工资20万元,联农带农效应愈加明显。
在梦春中药材合作社务工的王先群、姚善书、王先才等村民,亲眼见证了“药材全身都是宝”,年前便找李传东讨要大黄种子,他们相信,“销路不愁,发展不怕。”
“农户得效益,我们有利润。”只要村民有需要,无论技术还是种子,不藏私的李传东总是毫不吝啬、热情相告。他经常去板桥镇、利川市等地取经,回来后又把所学技术无偿传授给周边种植户,在他看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他要带动乡亲们使劲儿发展。
风雪里来去,土地里忙碌,熬更守夜是家常便饭……姚良美妻子边伸出满是皲口的双手边感慨:种药材的苦,只有种药材的人晓得。
刘秀菊说:“中药材全身都是宝”。 周洁 摄
佳源康中药材合作社负责人刘秀菊深有同感。2019年,他们栽种大黄时风大雪大,打窝子要先扒开一层雪;抢收大黄时也遇上大雪大凌,他们凌晨五点多钟就到冰天雪地里采挖大黄,力气大的工人三四锄头下去才能挖起一个。“太苦了,抹不去的苦!”
但与之相伴的获得感,也是沉甸甸的。
“那年行情不算好,卖了近30万元。”刘秀菊轻声说,“庄稼人就是在地里刨金,只要勤扒苦挣,日子就不会差。”
党委、政府关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恩施市先后出台《2024年产业到人到户奖补项目实施方案》《<2024年中央衔接资金支持中药材种植基地项目指导意见>的通知》,恩施大峡谷风景区管理中心紧随其后制订并落实相关奖补措施。2024年,仅新发展党参一项奖补就达24万余元,其中125户农户获得奖补15万余元,4家市场主体获得奖补9万余元。
产业路也畅通了:小龙门至鹿院坪景区近20公里道路打通,位于线路中间的前山村农特产品出山不再难;前山村委会至利川市柏杨坝镇见天村的公路打通,前山村中药材可经由此路从柏杨坝镇上高速,出山道路更加便捷。
家门口务工,村民幸福感满满。 周洁 摄
务工村民的幸福笑脸,是日子越过越好的见证。周洁 摄
“我们前山村,要变成“钱”山村了!”村党支部书记李飞翔话音刚落,阵阵饱含幸福的笑声随之响起,穿越风雪,飞向远方。
记者手记
药香春自来
全媒体记者 蒲丹 杨胜
新春,奔赴天寒地冻的高山药材小村,漫山遍野的清幽药香沁人心脾,群众洋溢幸福的笑脸令人动容。
“前山村老百姓都是殷实户,莫看他们住得不怎样、穿着不起眼,但随时随地拿出几十万元,不是问题。”姚国庆朴实又略带骄傲的话语,更是道出了前山村群众的幸福生活。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2016年,国务院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依托前山村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气候土壤优势,当地群众不怕吃苦、勤劳耕种,当地干部解难题、疏堵点,携手同心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 产业先行”注解,以努力奔跑的姿态让前山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钱”山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振兴之路,道阻且长。前山村中药材产业虽已初现雏形,恩施市及当地党委、政府也为产业发展壮大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畅通产业发展道路,但离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方向还有差距,需从顶层设计入手,规范制订更多产业发展政策,建设更多产业配套,引进更多先进产业技术及人才支撑……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共赴药材产业的明媚春天。
“我们都是追梦人。”奋进的春天里,期待前山人民播撒更多希望的种子,同圆人人向往的共富梦想。
来源: 知恩原创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广播电视台邮箱:hsspw@163.com
黄石电台广播热线电话:0714-6261033
黄石广电网融媒体中心:0714-6377835
湖北楚天视讯网络有限公司黄石分公司(黄石有线):9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