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梦县立足地域特色,大胆创新,推行"德育银行"治理机制,以积分制为抓手,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走出了一条"积分存善行、善行育美德、美德成新风"的基层治理新路子,为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有效治理注入强大动力,绘就了一幅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的乡村治理新画卷。
美丽乡村胡金店镇龚砦村。■通讯员龚碧艳 摄
伍洛镇三湖村和谐文明新气象。■通讯员游婷 摄
积分引领,微芒善举汇聚乡村正能量
2月18日,初春暖阳洒在云梦县城关镇建新社区龙岗湾,平坦整洁的村湾道路,错落分布的“小三园”,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早上8点,61岁的张军海像往常一样,手持扫帚,认真清扫着门前及村湾道路。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自发走出家门,加入清扫路面、拔除绿化带杂草的队伍。
张军海为村湾的小菜园修理木门。■全媒体记者闵丽萍 摄
张军海是一名水电安装维修工,也是邻里公认的“热心肠”。平日里,他乐于助人,对环境保护工作格外上心。村湾里电线垂落,他搭梯归位;树木被风吹歪,他上前扶正;邻里家中水电故障,他随叫随到。每天清晨清扫村湾道路,早已成为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2024年,龙岗湾村民共同捐资,启动共同缔造环境改造项目。10月底项目顺利完工,村湾旧貌换新颜。张军海感慨道:“村湾的变化来之不易,作为其中一员,守护家园环境义不容辞。”
张军海的善举传到建新社区,社区为褒奖他的行为,将他纳入社区“德育银行”储户行列,并送上相应积分。面对这份认可,张军海质朴地笑道:“我只是做了些小事,没想到能得到大家肯定,心里暖乎乎的。”
所谓“德育银行”,实质是对村(居)民参与村(社区)乡风文明建设、公共事务的美德行为进行评价,实行积分制管理,致力于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为全面改善农村精神风貌,推动乡风文明建设,2022年4月,云梦县以“双创”(创先进、创品牌)行动为契机,积极探索并推行“德育银行”治理机制。截至今年元月底,该县193个村(社区)中,已有145家“德育银行”实体成功运行,覆盖率达75.13%。
多元兑换,积分驱动激发村民共治热情
2月18日,龙岗湾积分兑换活动热闹开场。建新社区“德育银行”流动兑换点现场,食用油、抽纸、洗衣粉等生活物资摆放整齐。居民黄贵华用积攒的85个积分兑换到实用物品,难掩喜悦:“这些积分是我平时打扫卫生、维护场地挣来的,兑换的东西既实用又有意义!”
城关镇居民兑换物资。■全媒体记者闵丽萍 摄
“行善积德能兑奖,家家户户用得上。”城关镇宣传委员喻冬琴介绍,积分高的居民在“最美家庭”“最美婆媳”“最美志愿者”等评选活动中享有优先推荐权。据统计,当天共有56位居民参与兑换,累计兑换805分。
在隔蒲潭镇蒲阳社区街心公园,“德育银行”的积极影响同样显著。居民们自发拿起扫帚、铁锹、钳子等工具,踊跃参与“清洁家园”行动,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现场一片热火朝天。
隔蒲潭镇居民参与"清洁家园"活动。■全媒体记者闵丽萍 摄
隔蒲潭镇"好媳妇"何琴关爱留守老人。■全媒体记者闵丽萍 摄
社区党总支书记汪斌表示,随着“德育银行”的深入推行,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愈发高涨,社区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自2024年推行积分制以来,蒲阳社区掀起“抢着干、比着干,挣积分、比积分”的热潮,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乡村美、治安稳、村民富”的治理新路。
而在胡金店镇合心村“德育银行”,货架上物品摆放得井井有条,从米面粮油到纸巾肥皂一应俱全,所有商品均明码“标价”,不过这里不用现金交易,而是用积分兑换。工作人员正向村民介绍兑换“价格”:“大米250个积分、洗洁精100个积分、罐头50个积分……”
供销合作社站点流动兑换。■通讯员陈虹 摄
近年来,胡金店镇将“德育银行”与大型文化活动、人民公司运营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紧密结合,从德治角度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深化村民自治实践,维护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如今,云梦县正让“小积分”释放出“大能量”,促使文明乡风在梦泽大地蔚然成风。据统计,该县参与积分兑换的家庭数量多达9.81万户,参与率高达63.91%,居民积分兑换产品金额累计达135.57万元,这一连串亮眼的数据,正是“德育银行”蓬勃发展、深入人心的有力见证。
机制赋能,“德育银行”铸就乡风文明新貌
云梦县“德育银行”的成功实践,得益于一套科学完善、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
在积分办法上,做到全面覆盖与精准细化。积分内容涵盖人居环境整治、文明乡风培育、道德品质提升等领域。积分类型分为固定、开放、扣分三类,依据劳动时长、善举表现等具体情况精准赋分。对积分评定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划分,确保公平公正。每季度定期公开积分结果,激发村民互学互比的良好氛围,让村民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提升与相互促进。
在保障体系上,该县构建县乡村三级资金保障网络。通过县民政局、县红十字会等部门广泛募集资金、物资,累计达50余万元,并以“以奖代补”的形式补贴给各乡镇(开发区)。各乡镇(开发区)每年为每个“德育银行”投入资金不少于8000元。村(社区)通过多种渠道预留资金。同时,积极探索“一主多元”供应链模式,指定供销合作社站点作为兑换或供货点,负责统一配送与维保工作。乡村将村级寄递物流点增设为兑换点,城区将雅斯购物广场增设为兑换点,并增设小超市等多样化兑换点,极大便利了居民积分兑换,为“德育银行”的持续运行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在共建平台上,“德育银行”与农家书屋、幸福食堂、居家养老等平台有机融合,并将其纳入乡村振兴等治理工作的整体布局。相关参与行为纳入德育积分体系,进行一体化推进。严格落实“1+2”工作机制,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乡村清洁日”活动,在此期间广泛开展环境整治、孝行培育、文化惠民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村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此外,注重选树典型,将德育积分作为评选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居民积极投身乡风文明建设。
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主任袁红霞表示,“德育银行”极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有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有效提升居民的道德素养与文明意识,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环境治理、投身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接下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持续发力,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参与率与满意度,让更多居民切实享受到乡风文明建设带来的成果和实惠。
记者手记:
一直以来,“做好事不留名”被视为社会倡导的高尚品德,“道德无价”固然不假,但让“德者有得”,更是对善举的有力回馈与激励。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深刻感受到,“德育银行”的推行,在云梦县掀起了一股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尚。这一举措将抽象的道德建设转化为具体、可量化的形式,使无形的道德准则变为群众手中实实在在的积分存单,成为直观可感的文明成果。此举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让文明之风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德育银行”真正实现了德者有得、德者受益,成为群众储存良好道德品质的“储存卡”,为乡村治理与全面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全媒体记者闵丽萍 特约记者程爱华 聂杰杰)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广播电视台邮箱:hsspw@163.com
黄石电台广播热线电话:0714-6261033
黄石广电网融媒体中心:0714-6377835
湖北楚天视讯网络有限公司黄石分公司(黄石有线):9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