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台
网上投稿
关注我们
“首发首套首台”层出不穷,武汉首位度持续攀升
来源: | 作者:潘杰 | 发布时间: 2025-11-18 | 124 次浏览 | 分享到:

国内首款鸿蒙人形机器人,在武汉亮相;可帮助C919飞机发动机降温的国内首台加工设备,在武汉首用;全球首创可视介入机器人,在武汉首发……勇攀创新之巅,武汉捷报频传。


在武汉,“首发、首套、首台”层出不穷,推动这座城市的创新首位度持续攀升,也让武汉接连上榜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榜单,用硬核实力刷屏。

从啃下硬骨头实现国产化,到实现技术领跑,再到完成首创占据一席之地,武汉接连攻下榜首背后,不只是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更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向科技高峰和产业高峰攀登,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武汉正在世界创新坐标上留下更多印记。

鸿蒙生态(武汉)创新中心星汉实验室内,一位工作人员正通过六轴机械臂,模拟用户的真实操作,进行人机交互测试。10月28日,国内首款搭载开源鸿蒙系统的机器人“夸父”在这里亮相。

“夸父”的一大特点是基于开源鸿蒙开发,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夸父’验证了开源鸿蒙作为机器人‘大脑’的完全可行性,它解决的不仅是一个技术替代问题,更是一个产业安全问题。”华为开发者专家解释。

就在同一天,全球首个“世界模型驱动的虚实结合具身智能数据工厂”落子武汉光谷。这个工厂可以理解为一个“超级课堂”,能为机器人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更重要的意义是,有了这个工厂,湖北武汉不再仅仅是人形机器人产业一个参与者,更可以构建基础设施或制定相关规则。

此外,还有一大批源自武汉的首创成果已进入收获期:全球首款128层三维闪存芯片、全球首片8英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全球首颗专业夜光遥感卫星“珞珈一号”……其中任何一项技术拿出来,都担得起中国科技突围的“利刃”。

这些都是武汉在未来产业上的强势突破。去年,武汉已划出13个细分赛道发展未来产业,包括人形机器人、先进半导体、深地深海深空等,力争到2027年,武汉未来产业营业收入规模突破千亿元。

破局的土壤,是武汉丰富的科教资源与产业积淀。

最新发布的“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显示,武汉位列全球第八,继续攀升一位,排名介于美国旧金山湾区和美国巴尔的摩—华盛顿都市圈之间。更早前,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报告2025》,在人工智能领域,武汉的高产出、高被引科学家数量排名全球第六,武汉创新策源能力持续领跑。

在每一个看似独立的首创背后,是武汉4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硬核支撑以及1.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集群发力,使创新链条全贯通。

“请编写一个直径10厘米的叶轮程序。”指令发出后,全球首台自主学习智能数控系统——华中10型,让AI助手秒回代码,直接驱动机床开干。这是诞生在武汉的全球独一份“机床超级大脑”。

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而数控系统是工业母机的“大脑”,华中10型让机床秒变“学霸”,能自己感知、学习、互动。

曾几何时,国产数控系统高端市场占有率不足5%,五轴联动等高端设备依赖进口。“冲破封锁线,我们不服这口气。”国智中心副主任、华中数控董事长陈吉红说。

从1993年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华中1型打破技术封锁,到今年4月华中10型问世,实现人工智能在工业母机的系统性创新,背后是30多年的持续攻坚,更是核心科技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同样在今年上半年,武重集团发布世界首台智能重型机床高速高精智能重型立式铣车加工中心,该机床关键核心部件已实现全部国产化;华工激光发布的首台复杂曲面六轴激光微孔加工装备,助力航空发动机制造向高性能、轻量化、长寿命、短周期、低成本等方向发展。

国产机床实现逆袭,是武汉传统产业逐“绿”向“智”的缩影。今年前三季度,武汉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3%,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六成。

制造业不断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背后是武汉制造业的“智慧基因”越来越强。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我国首份《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武汉跻身前十,智慧城市测度,武汉优势明显。长飞光纤、武汉京东方入围工信部2025年度领航智能工厂项目培育清单,武汉入围数与上海并列全国城市第一。

生物医药,是武汉向“新”求动能的重要赛道。

光谷生物城,禾元生物“稻米造血”产业化基地项目一期主体结构封顶,设备陆续进场、安装、调试,预计2026年二季度投产。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1200万支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

“‘稻米造血’属于全球首创成果,注射液一旦上市,可替代国内人血清白蛋白约四分之一的进口量。”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代常说。

2006年,杨代常成立禾元生物,经过近20年的攻关,团队从稻米中分离纯化出重组人血清白蛋白,这一过程被形象地称为“稻米造血”。

在武汉,聚集着一大批像禾元生物这样的企业,他们勇闯创新药“无人区”。随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武汉一类新药研发已进入国家第一方阵,近400种新药在研。

还有全球首创可视介入机器人、全球首款帕金森自体细胞治疗药物、全球首款子宫内膜癌早筛试剂盒……武汉生命健康产业持续发力,成为医药新技术首发地,一批世界级创新成果陆续拿到“准生证”或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目前,武汉汇集大健康企业超4500家,突破5500亿元规模,正逐步成为全球生命健康产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占据细分领域一席之地。

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发布的《2024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显示,武汉光谷生物城综合竞争力排名升至全国第五,较上一年提升一位。

武汉创新实力一再刷新,这不单是和过去的自己相比,更在于对照世界最高标准、最好水平。

从关键技术的攻坚突破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浪潮,在全球创新版图中,武汉被不断“点亮”。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新闻
热门推荐
专题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