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台
网上投稿
关注我们
荒山蝶变“吐鲁番”
来源: | 作者:潘杰 | 发布时间: 2025-11-10 | 162 次浏览 | 分享到:

走进宣恩县椒园镇椒园社区凉风片区,200亩曾经的闲置荒山如今已变身现代化葡萄种植园,成为远近闻名的“吐鲁番”。

今年10月,宣恩县申报的椒园镇《盘活闲置荒山推动“荒山蝶变致富园”》创新实践,成功入选湖北省自然资源领域“金木水火土数”国有“三资”盘活典型案例(第一批),记者最近前往探寻其中的故事。

荒山之困

长期以来,凉风片区的200亩荒山荒地处于闲置状态,土地零散、利用率低,生态与经济效益未得到有效发挥。当地农民蔡文念还记得:“以前这片山地荒着,草长得比人还高,看着都心疼。”

面对土地资源匮乏与发展需求增长的矛盾,如何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源,成为椒园镇推动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2025年,宣恩县为盘活荒山荒地荒滩资源,启动“三荒”创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将椒园镇椒园社区凉风葡萄园项目纳入试点范围,通过科学规划引导和市场机制运作,引入椒园镇国有平台宣恩县施南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综合开发。

葡萄种植基地。 (资料图)

宣恩县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对全县范围内“三荒”等未利用地开展专项清查,椒园镇在县级专班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全面摸清资源的权属、面积、分布和生态本底状况。

通过严格落实椒园镇乡村规划师直联到村服务机制,运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以“三区三线”数据管控,科学划定宜耕、宜林、宜居区域,为试点项目选址和规划实施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这套“调查评价—科学规划—生态开发—产业融合”的模式,后来成为宣恩县荒山盘活的关键所在。

创新之举

凉风葡萄园创新采用“土地经营权入股+流转”方式,由村集体统一整合农户零散土地,引入市场主体统一开发运营,形成“国有公司+社区+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有关部门主动提供用地政策咨询和手续办理指导,确保项目依法依规用地,既保障了土地资源的规模化利用,又确保了各方利益共享,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在开发过程中,椒园镇严格执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要求,采用生态护坡、节水灌溉等绿色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对原有地形地貌的破坏。通过生态化开发和综合治理,项目区植被覆盖率提高60%,水土流失量减少80%,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改善的良性互动。

技术员雷华军指着整齐的葡萄架介绍:“我们采用滴灌技术节水50%以上,生态护坡防止水土流失,还建设了生态沟渠保护水质,使得种植的葡萄完全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

采摘葡萄。 (资料图)

“阳光玫瑰”纯甜无酸,“夏黑”皮薄爆汁,“蓝宝石”脆甜无渣,“深红”无籽清新爽口,“藤稔”颗粒饱满……5个品种的葡萄,从7月到10月错峰梯次成熟,延长市场供应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由于葡萄园临近曜天眼景区,今年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采摘打卡。

振兴之变

累计带动30名村民稳定就业,农户通过土地入股获得分红,人均年增收3.2万元;村集体通过土地入股年分红15万元…… 荒山蝶变“吐鲁番”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资金来源,还带动周边乡镇盘活类似用地100余亩。

葡萄种植基地。(资料图)

在葡萄园务工的农户唐泽友笑着说:“我今年51岁,出去打工不好找工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一天能挣1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这比守着荒山强多了!”

宣恩县施南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磊介绍,在种植基础上,计划延伸乡村旅游功能,预留农业休闲旅游设施空间,用于配套建设观光步道、体验农场等休闲设施。下一步凉风葡萄园将探索“农业+旅游”“农业+文创”等新模式,打造集水果采摘、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继续有效提升土地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椒园镇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指导下,通过“组合供应、立体开发、荒山盘活”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改革创新举措,不仅有效盘活了“沉睡”的自然资源资产,更在实践探索中打造了环节更少、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营商环境。

椒园镇主要负责人表示:“凉风片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将系统谋划、精准施策,盘活更多国有‘三资’,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新闻
热门推荐
专题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