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台
网上投稿
关注我们
鄂州中湾村“变形记”:从江畔渔村到诗意田园
来源: | 作者:潘杰 | 发布时间: 2025-10-13 | 452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年来,鄂州坚决扛牢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持之以恒做好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江湾十年,转身向绿。在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际,鄂州融媒今日起推出《一江碧水向东流——长江大保护十周年 长江流域地市媒体百村蹲点调研行》栏目,走进江畔村庄,用文字记录鄂州乡村从“靠江吃江”到“与江共生”的十年变迁。

头顶的天空湛蓝湛蓝,中湾村的江堤边,60多岁的张伙平正在自家院子里拾掇桌椅。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好多城里人来这儿看江、玩沙、吃农家菜。“以前这时候,我正收拾渔网准备出江呢。现在嘛,收拾的是餐桌,迎接的是游客。”张伙平咧嘴一笑,眼角堆起了褶子,“不一样喽,真的不一样喽!”

不远处的江滩上,一片绵延的沙滩在秋日阳光下泛着细碎的金光。几个孩子光着脚丫跑着,笑声顺着江风传得老远。村民都管这儿叫“网红沙滩”——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堆着杂乱的码头和渔船?如今成了中湾村最火的“自然名片”。

01

咱们村,不能再吃祖宗的老本了

中湾村位于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段店镇东北部,北靠长江,西邻南迹湖,国土面积5.3平方公里,全村下辖17个自然湾,共897户2652人。村里的老一辈人,几乎都是在水上漂大的。“靠江吃江”,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法则。七十多岁的陈细聪还记得,小时候江边停满了渔船,“天不亮就出船,天黑才回来,一网上来,鱼活蹦乱跳的。”

可渐渐地,鱼少了,水也没从前清了。一些小码头杂乱无章,江岸堆着废弃物。“那时候就知道向长江索取,没想过她也会‘受伤’。”村党支部书记熊细想说。

转变,是从十年前那场“长江大保护”行动开始的。政策下来,要拆码头、清岸线、恢复生态。消息传到村里,不少人都炸了锅。“不打鱼我们吃什么?”“祖祖辈辈都这么过来的,怎么现在就不行了?”村民大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情绪激动。

区、镇、村干部一家一家地跑,一遍一遍地解释:“长江就像咱家的水缸,水缸脏了,谁都没水喝。保护不是不让发展,是要换种活法。”

02

真没想到,沙子也能变成金子

万里长江在中湾村巨龙抬头,穿马蹄湾汇三江口,留下了一片神奇的“江豚滩”。2020年11月,江水退潮,呈现万亩沙滩,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望无际、美不胜收,被誉为“鄂州马尔代夫”。一开始没人当回事,直到有城里人来玩,拍了视频发上网——“中湾沙滩”突然就火了。

“尤其是周末,车子能从村头停到村尾。”村里开小卖部的李莲枝说,“一开始我还纳闷,这沙子有啥好看的?后来才明白,人家城里人就喜欢这个‘自然味儿’。”

村里顺势而为,在沙滩周边设置了安全区、休闲区和打卡点,还组织村民摆起小摊,卖饮料、土特产、手工艺品。“我们自家种的玉米、红薯、土豆都成了‘抢手货’,有时还在沙滩边卖自家做的鱼干和咸鸭蛋,一个月能多挣一两千哩!”村民赵桂梅笑着说。

03

咱农民的院子,也能变成景点

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村里开始琢磨更长远的出路。

“我们不能只靠一片沙滩,得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还想再来。”熊细想说。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村里请来专家规划,决定走“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路子。

2019年以来,中湾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1500多万元,引进山东寿光蔬菜种植技术,推动建成中湾村胭脂山湾200亩大棚基地;建设共享菜地项目,帮助每户年增收3000元;刷黑杨家老屋环湾道路960米,将周边50余亩水面进行改造,新建休闲步道,种植观赏睡莲;新建约500米长、5.5米宽的徐家大林至网红沙滩道路;新建特色门楼、点将台、休闲长廊、文化广场、党员议事厅等配套设施……

村民张远东是第一批响应号召开农家乐的。“一开始心里直打鼓,投了十多万装修,怕打水漂。”他笑着说,“结果你猜怎么着?去年春天油菜花开的那个月,我家净赚了两万多!”

张志勇的农家乐就开在江边,客人能边吃饭边看江景。他的拿手菜是红烧武昌鱼和藕汤,食材都是本地的。“好多客人吃完还要打包带回去,说我们这儿的鱼有‘小时候的味道’。”

像张志勇这样的农家乐,中湾村现在有二十多家。村里还统一流转土地,打造了“四季有花、三季有果”的田园景观:春天油菜花、夏天荷花、秋天菊花、冬天大棚草莓。游客来了,能采摘、能体验农事、能住民宿,还能带孩子玩沙、骑行。

04

年轻人回来了,村子就有希望了

中湾村临近的五径山湾胭脂山有座烽火台遗址,紧临长江,三国时,吴国在此山筑有烽火台,用以传递信息。由于江水的冲刷,水土流失,现存遗址三分之一。

此外,徐家大林湾有座龙王庙,有据可考,清同治年间,汉口江汉关关长探游龙王庙,并赠“江汉常青”匾额,原庙舍为两正两横,中为天井,斗拱飞檐,红墙碧瓦。围绕徐家大林“三国文化”“长江文化”等文化属性,中湾村“两委”通过“四议两公开”,决定建设具有“三国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此举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更让人欣慰的是,村里出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乡创业的身影。

“90后”陈晨大学学的是设计,曾在城里工作。两年前她回村,把自家老宅改造成了精品民宿“江畔拾光”。“我看中的就是家乡的文化潜力和发展变化。”她说。

陈晨的民宿很有设计感,保留了老房子的木结构,又加入了现代元素。房间的窗户正对江面,早上起来就能看到江上日出。“很多客人说,在我们这儿不光是住宿,更是一场文化之旅、放松之旅。”

她还帮村民在网上卖土特产:土鸡蛋、干鱼、菜籽油……“去年光帮乡亲们卖农产品就达到了十几万的营业额。”陈晨很自豪,“能在家乡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带动大家一起增收,这种感觉特别好。”

村民李秀英把3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有固定租金。她自己则在采摘园当管理员,一个月工资三千多。“儿子儿媳看村里发展得好,也准备回来开个特产店。一家人能团聚,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站在村口的观景台上望去,江水悠悠,田园如画,沙滩上笑语阵阵。中湾村的故事,是长江大保护背景下千万个村庄转型的缩影。

“下一步打算引入专业团队,以‘网红沙滩’资源优势为依托,打造更精致的旅游产品,比如开发文创产品、设计深度体验线路等。”熊细想信心满满,“我们要打造集观江景、戏江沙、赏春色、摘鲜果、品三国于一体的3A级旅游景区,让中湾村成为长江边上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样板。”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新闻
热门推荐
专题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