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台
网上投稿
关注我们
【地评线】东湖评论:礼赞农民丰收节,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来源: | 作者:潘杰 | 发布时间: 2025-09-23 | 166 次浏览 | 分享到:

农历秋分,田畴似锦,沃野生金,祖国大地一派丰收忙碌的景象。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将如期而至,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国各地都在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开展系列庆祝活动,礼赞丰收,礼赞劳动,凝心聚力,进一步提升丰收节感召力影响力带动力,推动节日深入人心、成风化俗。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自2018年开始,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对抓好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殷切期望,极大提升了我国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农业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也是国际社会长期面临的挑战。正是中国广大农民用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耕耘,使中国才有效解决了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占世界1/5人口的吃饭问题。今年9月16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粮食产量2015年首次达到1.3万亿斤,之后稳定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达到14130亿斤,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中国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安全有充分保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农民是种粮的主体,粮食丰收离不开守护在田间地头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正是无数中国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付出,才让粮食安全变得触手可及。只有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握得更牢。对此,一方面,要不断压实粮食生产地方责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千方百计地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加强对种粮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继续落实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等,让广大农民群众从粮食丰收中得实惠、强信心、鼓干劲。

亿万农民庆丰收,成果展示晒丰收,社会各界话丰收,全民参与享丰收。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在全国各地农民以不同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表达丰收的喜悦,分享丰收的成果的同时,我们需要着力关注的是:我国地大物博,农产品也丰富多样,很多农产品因其性质特殊和产地条件的限制,导致流通和销售不及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如何将农产品更好更快销售出去,让农民获得更好的收益,需要群策群力。如,交通运输部门统筹调度做好铁路和公路,以及邮政快递运输工作;商务部门可以借助互联网线上线下的渠道助力农产品的销售工作,适时举办系列农产品消费季活动;农业农村部门可以因地制宜指导农业合作社开展网红带货……让农产品畅销点亮农民新未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耕文明滋养了中华民族踏实勤勉的奋斗精神。我们礼赞丰收、欢庆丰收,更要接续奋斗、砥砺奋进。要坚持突出农民主体,落实好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聚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推动我国粮食安全向更高层次跃升。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新闻
热门推荐
专题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