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记者熊庆萍 通讯员洪江伟
一桥连三省,乡音汇黄梅。
8月18日晚,“黄梅‘戏’引力——2025黄梅戏艺术周”在黄梅县一河两岸滨河西路盘龙大桥畔启幕,三公里河岸化作露天大剧院,婉转的黄梅调随波光荡漾,万名观众如潮水般漫过滨河西路。
开幕以来,艺术周持续升温,这场名家荟萃、全民互动的“大黄梅”,让跨越鄂赣皖三省的文化盛宴在此沸腾。
名家荟萃:梅花绽放戏韵长
“希望大家携起手来,让黄梅戏在新时代绽放更多灿烂夺目的光彩!” 开幕当晚,湖北省文联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杨俊的深情寄语,拉开了这场艺术盛宴的序幕。
艺术周期间,杨俊、赵媛媛、孙娟三位来自湖北和安徽的梅花奖得主,以及国家一级演员潘文格、余顺、张小威、涂小勇等齐聚黄梅,成为艺术周耀眼的星光矩阵。
梅花奖得主赵媛媛一曲《谁料皇榜中状元》重现经典,“为救李郎离家园”的清亮唱腔划破夜空,台下观众当即报以雷鸣般的喝彩。“多年未见这样热烈的场面!”演出后赵媛媛难掩激动,“艺术周不仅展示好作品,更在培养新观众,这是黄梅戏发展的新机遇。”
另一朵“梅花”孙娟演绎的《爱歌》《怕你旅途太寂寞》《海滩别》,甜润的嗓音、层次丰富的表演,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呈现舞台。离乡29载的国家一级演员张小威,与本土“七仙女”黄维合作的《满工对唱》,让乡音里的温情直抵人心。“11岁离开家乡,如今见这么多年轻人爱黄梅戏,倍感振奋。盛会召唤必归来,这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洪年的《天子命诏》苍劲醇厚,唱尽黄梅戏百年沧桑;省级传承人徐记柱邀请戏迷共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台上台下笑声连成一片。“‘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徐记柱感慨,“万名戏迷同唱,就是最好的活态传承——她的根深扎鄂赣皖沃土,魂在百姓口耳相传间。”
跨省联动:一戏情牵皖鄂赣
“家在黄梅,爱在黄梅,黄梅的山水惹人醉……”开幕夜的合唱声响起,来自江西九江的戏迷方彭林红了眼眶。“一句乡音,就把我们从跨省的陌生人变成了自家人。” 他特意带着全家赶来,手里的荧光棒随着黄梅戏的旋律轻轻摇晃。
这场文化盛宴不仅吸引了湖北本地观众,更汇聚了安徽、江西、山东等多地戏迷,让盘龙大桥畔成为省际文化交融的大舞台。
本次艺术周由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主办,黄梅县黄梅戏协会承办,九江市黄梅戏活动中心、蕲春县黄梅戏协会、英山县黄梅戏协会共同协办。这种跨省联动,让黄梅戏成为连接鄂赣皖的文化纽带。
嫁到南昌的黄梅戏迷夏雪萍,专程回乡看戏。她表示,自己是资深票友,走到哪唱到哪,希望家乡的黄梅戏越唱越响,唱到全国。
江西九江的艺术家们带来的不仅是经典唱腔,更有文化交融的深厚情谊。近年来,三省通过多种文化交流活动,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共唱一台黄梅戏,共绘一个同心圆。黄梅县持续创作《桃花开了》《传灯》《青铜恋歌》《我的乡村我的亲》《一代义伶邢绣娘》《梅城烟雨》等精品剧目,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年演出超180场,近百个业余演出队年演出数万场,影响力不断提升。
此次艺术周正是这种跨省文化交流的延续与深化,让不同地区的黄梅戏艺术特色在碰撞中绽放异彩。
全民共唱:薪火相传续华章
开幕式当晚,70岁的宋大爷带着老伴早早占了前排,手里的蒲扇随着《报花名》的节奏轻摇,“听了一辈子,这腔调就是熨帖。”
据统计,仅开幕当晚现场观众就超3万人,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200万人次。“艺术周期间预计参与人次将超过10万。”黄梅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艺术周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让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孙娟邀请男戏迷共唱《海滩别》,徐记柱与女戏迷合作《夫妻双双把家还》,涂小勇邀请女戏迷互动《夫妻观灯》,幸运观众虽略显紧张,却在名家带动下出色完成演唱。“这就是黄梅戏的魅力——台上是名家,台下是知音。”主持人的感慨道出了互动环节的深意。
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2021届学员演绎的《天仙配·鹊桥》,则让青春气息与传统戏韵撞出火花,赢得老戏迷的赞叹:“00后也能把老戏唱得这么有味道。”
《情更稠》联唱中,青年演员嗓音清亮如初升朝阳,黄梅挑花非遗传承人洪利带着吴妞妞等人,将青蓝底布上的细密针脚与戏韵融合,《挑花手巾四方》展示,让非遗与戏曲在舞台上“活”了起来。
“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戏迷们的需求,艺术周将现场设置在盘龙大桥这一公共空间,不售门票,精彩的表演将持续至8月24日。”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院长余文新说,除经典唱段、小戏外,还将有乐器演奏、现场教唱等更多形式的活动,让黄梅戏的“戏”引力持续释放,让“大黄梅”的旋律在滨河之畔越唱越响。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广播电视台邮箱:hsspw@163.com
黄石电台广播热线电话:0714-6261033
黄石广电网融媒体中心:0714-6377835
湖北楚天视讯网络有限公司黄石分公司(黄石有线):9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