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台
网上投稿
关注我们
从零件车间到百亿产业集群的精彩跃升——麻城汽车零部件产业突围解码
来源: | 作者:潘杰 | 发布时间: 2025-07-29 | 615 次浏览 | 分享到:


湖北卡倍亿电气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在立讯精密麻城基地的线束智能车间,机械臂精准舞动,AGV物流车如工蚁般穿梭,一捆捆颜色各异的汽车线束从生产线上鱼贯而出。这条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线束生产线,正以每3分钟下线一套总成件的速度,将“麻城制造”输往长城、奇瑞、小鹏等车企。

2024年,麻城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9.07亿元,连续16年跻身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

从为燃油车造“心脏瓣膜”到给新能源车供“中枢神经”,这个没有整车厂坐镇的山区县,以隐形冠军的姿态,在汽车线束、冷轧钢、离合器等细分领域织就一张覆盖全国、链接全球的产业网络,完成了从零件车间到百亿矩阵的精彩跃升。近日,记者深入探访,解码麻城汽车零部件产业链韧性生长的密码。

龙头向“新”:激活产业裂变效应

当立讯精密落子麻城时,曾让外界疑惑:山区市是怎么接住这个世界500强企业的?

时间回溯到2021年12月。一则“立讯精密拟布局华中地区”的信息传出。麻城市委市政府连夜组建专班,带着本地汽配产业链图谱、土地存量热力图、交通物流人力成本对比表,赴江苏昆山、广东梅州,与立讯高层展开密集洽谈,拿出“40天签约、125天投产”的定制化方案,在七地竞争中脱颖而出,与立讯成功牵手,把不可能变成“麻城可能”。

“麻城汽车零部件产业优势突出短板也突出,传统汽车零部件占比超过80%。”麻城市委副书记、市长裴永波说,汽车零部件在麻城有着70余年的历史,近千个品种的产品覆盖了国内汽车品牌配套,但是产品结构以燃油车为主。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加速提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麻城必须找到突破口。

彼时,立讯精密在华中布局的战略意图被麻城敏锐捕捉。从2022年1月签约到2025年三期建设,立讯精密与麻城“四年签三期”,成为华中地区新能源汽车线束核心生产基地。

立讯的牵手,如同投入水面的巨石,激荡起层层产业涟漪:“中国汽车线缆第一股”的宁波卡倍亿闻讯而来建设线缆车间,万德时代、景焕新能源等企业填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空白。

“龙头企业是产业生态的‘酵母菌’。”裴永波比喻道。立讯落地后,多家配套企业扎堆入驻,形成“金属冲压-线束总成-智能检测”的垂直链条。这种“引进一个、裂变一群”的效应,让麻城在新能源赛道上跑出加速度:2024年仅新能源汽车线束单品产值突破16亿元,配套长城、奇瑞、小鹏、宁德时代、华为等知名车企。

2023年,我省出台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三年行动方案,提出打造以“一谷”(“中国车谷”)为核心、“一廊”(“汉孝随襄十”汽车走廊)为支撑、“多点”(“宜荆黄黄”)协同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麻城成立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积极探索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初具雏形。今年3月18日,海车神驭(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又在麻城布局无人驾驶领域。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的产值占比将达到30%以上。

技术突围:锻造产业硬核实力

腾欣汽配的实验室内,工程师反复测试着新能源大型纵梁件的应力数据。当千吨级冲压机将误差锁定在±0.05毫米时,车间爆发欢呼——这个突破意味着斩获北汽极狐8000万元订单。

“精度就是通行证。”厂长肖建告诉记者,2023年企业瞄准新能源汽车市场,投入1000多万元加大技改,新增千吨级自动化冲压线,厂区生产线自动化率达到93%,AI视觉检测系统,将良品率提升至99.8%,公司的模具同步设计研发能力,更是成为业界翘楚。

走进湖北大帆公司旗下的大帆金属智能化车间,一卷卷冷轧钢带如银瀑倾泻,机械臂精准抓取钢材送入激光切割机。操作屏上跳动的一个个参数,显示着由国外公司垄断的“工业密码”,在这里被彻底破解。而在大帆汽车零部件公司,这个年产离合器膜片弹簧500万片的企业,生产的膜片弹簧达到与整车同寿命。

“我们的上游是材料厂,下游是总成厂,既可以要求材料厂按照需求提高产品性能,也可以把下游总成厂反馈的情况进行迅速改进。”大帆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范久平说,湖北大帆旗下有4家公司,从冷轧钢板到离合器膜片弹簧再到离合器总成,形成了上下游协同、精准对接市场的生产格局。全国市场占有率25%以上,居全国前三,省内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90%。

这样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正在全产业链上演——

马勒三环以6500万支年产能,80%细分市场垄断及全球化技术背书,稳居“亚洲第一气门”宝座;

卡倍亿多次参与新能源高压电缆、铝电缆、以太网电缆等系列重要国际汽车线缆标准的制订;

博林机电的多向精锻技术,让发电机锻钢爪极,稳居省内行业龙头,全省市场占有率80%;

诚源汽车与东风纳米、岚图汽车、郑州日产、精工汽车等,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产品远销全球20多个国家。

……

从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精度高性能冷轧钢带,到攻克新能源车用铝电缆技术,麻城汽车零部件企业用“硬核”创新撕开市场缝隙:目前全市52家规上汽配企业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家、省级瞪羚企业5家、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8家、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7家。

生态重构:打破产业地理桎梏

“麻城没有整车厂,但我们有整个汽车产业的神经网络,只要瞄准赛道,把每一道工序做到极致,山区车间也能站上价值链高端,在全球产业版图中镌刻自己的坐标。”如何在全省汽车产业布局中融链入群出圈,麻城市委书记汪国兵信心十足。

怎样站上价值链高端?重构产业生态,打破产业地理桎梏是关键。

去年,当宁波鄞州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长江汽车供应链平台与麻城企业达成2660万元订单时,这场跨越千里的合作,打破了产业地理桎梏。

麻城以“亲清云服务平台”为枢纽,推动54家企业入驻省级供应链平台,实现“一屏对接、一键下单”。这种“云端整合”促成5亿元订单,助力腾欣、奥沃等企业进入东风、路特斯、集度等整车厂配套体系,实现“搭车出海”。

打破产业地理桎梏,麻城通过“链长领衔+专班攻坚”,构建起“政府统筹、企业协同、平台赋能”的三级联动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链长,推动立讯精密、卡倍亿等链主企业落户。而这种以链式思维重构的产业生态,也正在发生“破壁效应”:当立讯精密的智能生产线每下线一枚新能源汽车线束时,与之配套的湖北大帆冷轧钢板正跨越长江,供应至长三角新能源车企;而卡倍亿的高压电缆,则通过长江汽车供应链平台,直通全球。

打破产业地理桎梏,麻城精准实施补链强链的“外科手术”:投资5亿元的金属表面处理产业园,破解困扰当地多年的表面处理工艺瓶颈;引进洪扬20万吨汽车紧固件项目,终结高端螺栓依赖进口历史;富技精工智能制造项目的投产,填补精密制造环节的空白,补齐产业链“最后一块拼图”。

跨入百亿门槛,麻城人保持着清醒认知。“我们仍是追赶者。”汪国兵坦言,研发投入占比不高,缺少关键总成及核心零部件等“结构件”和“功能件”,在轮胎、玻璃、车灯等领域还处于空白。

这种清醒转化为行动:省级集创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武汉理工大等高校,重点攻关汽车轻量化与汽车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智能座舱技术、电动化技术;“工业邻里中心”用人才公寓、创新券破解“引智难”;编制实施汽车零部件招商指南,围绕本地企业上下游协作,聚焦新能源汽车领域,加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和推进服务力度。

当立讯精密的新能源汽车线束与卡倍亿的高压电缆在产业链上交响,当湖北大帆的冷锻声与集创研究院的键盘声共鸣,这座山区工业新城正以百亿为支点,撬动更大的板块集群。

记者手记:

产业突围背后的“麻城解法”

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浪潮中,麻城的路径选择充满战略定力与辩证思维,展现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层逻辑。

“无和有”的辩证:面对“缺少整车企业”的短板,以补链思维创造市场空间。通过引进立讯精密、卡倍亿等头部企业,构建起涵盖车身件、电子件、表面处理的全产业链。这种“补链成网”的思维,让麻城从产业跟随者变为规则制定者。

“舍与得”的定力:在湖北“一谷一廊多点”的产业版图中,麻城没有盲目追逐整车制造,而是将资源集中投向高附加值的零部件赛道。这种聚焦策略带来惊人回报:大帆金属的高精度冷轧钢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1/4,奥沃汽车的散热系统零部件打入全球市场,卡倍亿更是成为A股“汽车线缆第一股”。

“破与立”的共融:当传统汽配企业引入工业机器人时,麻城这种“老树发新芽”的转型,彰显着传统与新兴的共融之道:在保留铸造、锻造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加速向新能源三电系统、智能网联等新赛道延伸。

在中国制造的版图上,没有县城永远沉默,只有创新者的战鼓永远轰鸣。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新闻
热门推荐
专题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