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同志一心为民、敬业奉献,是新时代公安队伍的优秀代表。”7月8日,武汉市委决定,追授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警务技术四级主任万松“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从警28年来,万松全力投入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设,为武汉公安大数据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5月26日,万松突发脑溢血,倒在工作岗位上,次日凌晨,经抢救无效,不幸牺牲,年仅50岁。
武汉公安痛失英才,战友们至今不愿相信这个噩耗。“他是带我入行的‘师傅’,是共担风雨的兄长,更是引领我人生航程的灯塔。”武汉市公安局科信支队三大队民警余志伟说。
他像冲锋在前的战士激励大家
余志伟刚参警前两年是在基层派出所工作,对公安信息化工作是个“门外汉”。
2016年,他第一次聆听万松讲课,主题是“数据分析在办案中的运用”。万松激情澎湃地讲述数据如何化作追寻真相的眼睛、实战攻坚的利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这堂课,为余志伟打开了通向智慧警务的大门。
加入武汉公安大数据团队后,余志伟开始了与计算机屏幕、枯燥数据、代码、深夜灯火相伴的日子。“有时遇到难题,找不到思路,看着一个个表格干着急,真有放弃的冲动。”余志伟说,困难越大,万松越是不知疲惫,像冲锋在前的战士,带领大家一起攻坚。“兄弟,加把劲,你一定行!”当年轻人偶有懈怠时,万松还会轻拍他们的肩头,告诉他们,只要坚持,一定会有曙光。
回顾从警十一载,余志伟说,与万松并肩战斗的九年,是最珍贵的时光,“工作中,他毫无保留地传授我如何攻坚克难;生活中,他教我如何在事业与家庭之间找到平衡点,还与我分享他的‘育儿经’。这九年,是一页页共同书写的情谊。”
他教会我们“让数据开口说话”
武汉市公安局科信支队三大队民警胡欣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万松在他的一份安保分析报告上圈出的“小数点”。
2017年,胡欣第一次撰写跨年夜安保相关分析报告。为了搞准江汉路的人流预测值,万松带着他在指挥中心调出了三年的监控录像,一帧帧地数图像里的人头。那份报告里有268个数据,万松拿着计算器挨个验算,发现有个小数点标错了,立刻用红笔圈出来:“不要看这个警力部署差了0.1%,放到现场就是几百人的安全隐患!”
“我们首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结合实战中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学习用数据说话,用数据支撑观点,这样我们的分析研判才会给领导提供决策帮助,千万不能为观点去找数据。”这是万松对年轻民警的谆谆教诲,也是他自己带头执行的工作铁律。
武汉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副支队长陶豫东与万松同期参警,两人工作的领域不同,却有不少交集。“他是我和禁毒战友们的重要支撑。”陶豫东说,万松带领技术人员,整理禁毒工作所需的碎片化基础数据,形成了“一人一档”的数据库,侦查员从“跑断腿”到“网上查”,效率大大提升。近一年,全省十大禁毒案例中,有4起是武汉公安侦破的案例,能追根溯源打掉整条毒链,得益于扎实的数据基础。
“万松常说,干数据工作就是要‘让数据开口说话’,他是注重实效的啊。”陶豫东说。
他是侦破疑难案件的明灯
武汉市公安局科信支队四大队民警高波的日常工作,是为办案民警提供数据支持。前几天,他协助民警侦破入室盗窃案时,用的还是万松当年教的办法——提取特征、找数据、建模、校验。
高波回忆说,在侦破某起团伙案件陷入僵局时,万松带领大家对类似案件开展研究,寻找规律特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获取所需数据,实施数据建模。通过模型运算,产生线索200余条。专案组根据线索抓获犯罪嫌疑人42人,模型的有效性得到验证。他提出的技战法,至今仍是武汉公安民警侦破疑难案件的法宝。
有疑难案件,很多民警都爱找万松咨询。东新分局民警丁晨在分析一起高档别墅被盗案时,无法突破,向万松请教求援。万松听完案情后,提示说:“是不是可以结合同类案件涉及的不法人员信息试试?”丁晨按照他的方法,很快发现,两名在武汉市有前科的外省流窜来汉人员存在作案嫌疑,最终成功破获此案,并因此立功受奖。“他牺牲前几周,我还跟他联系,想安排同事到他那里学习公安AI工具的应用,没想到那次相约竟成了永别。”丁晨痛惜不已。
“择一事专一生,爱一行钻一行”,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武汉市公安局民警王勇是万松28年从警生涯的见证者,“他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却又甘居幕后、默默无闻,始终用科技编织天网,以忠诚捍卫信仰,这种精神也成为他最大的自豪与最好的勋章。”
(来源:湖北日报)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广播电视台邮箱:hsspw@163.com
黄石电台广播热线电话:0714-6261033
黄石广电网融媒体中心:0714-6377835
湖北楚天视讯网络有限公司黄石分公司(黄石有线):9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