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台
网上投稿
关注我们
鄂州“双栖”养猪记——26层“云端方舟”与林下“黑珍珠”共舞
来源: | 作者:潘杰 | 发布时间: 2025-07-03 | 303 次浏览 | 分享到:

鸡鸣破晓,花湖镇华山村还笼着薄雾。

村民梅水定推开院门,一群黑亮的小猪如撒开的“黑珍珠”,欢快地涌向屋后桃林深处。

山林、土猪、老农,在鄂州丘陵深处,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生态致富图景。

林下“黑珍珠”

生态链上结出“金疙瘩”

去年,梅水定养的6头“梅花星”土猪,一头就卖出了7000多元。今年,他的猪栏里新添了16头猪仔。“年纪大了,出门打工难。”他指着桃林下拱食落果的猪群,笑意盈盈,“守着自家果园,养上十几头土猪,一年稳稳当当挣个四五万块,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华山村果园里的“梅花星”土猪

在华山村的果园里,“梅花星”土猪早已超越了家畜的角色,它是生态循环的“核心枢纽”:猪儿们是“除草工”,啃食林间杂草,疏松板结土壤;更是“施肥员”,粪便经无害化处理后,化作滋养果树的最佳养料。生产成本降了,水果品质升了,昔日的荒山野岭,就这样在猪群的“拱动”下,蝶变成乡亲们捧在手里的“金饭碗”。

“梅花星、梅花星,猪种好、抗虫瘟,赖粗食、荒野生,猪在坡上走,绿草变黄金。”这朴素的乡间小调,唱出了本土猪种的硬核价值。6月13日,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顺友深入调研后赞不绝口:“‘梅花星’猪产仔率高、耐粗饲、抗病力强,尤其是那独特的肉质风味,是弥足珍贵的本土基因库。”农户们用玉米、麸皮、酒糟、秸秆,甚至菜园里的“边角料”喂养,相比以往每头省下300多元,而凭借生态优势,每斤售价高出2元,算下来一头猪净利能多出800元。

陈顺友教授团队对“梅花星”土猪养殖场户进行“点对点”指导

在陈顺友教授团队“点对点”指导下,“分段饲养”“粗粮精喂”“菌群发酵”等科学门道敞开了门,养殖户们心里更有底了。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生态账:全市20余万亩山林,就是发展生态土猪的“绿色银行”。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该局打出“组合拳”——技术培训、信息推送、政策扶持、资金倾斜齐发力,在我市丘陵乡镇大力推广“猪—沼—果(林)”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并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打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

如今,全市新增生态土猪养殖户超千户,土猪存栏量增加4万余头,直接带动农民增收5000万元。曾经的撂荒地、荒山坡,正变身镶嵌在鄂州大地上的“绿色聚宝盆”。

“云端”猪舍

26层高楼里的“智慧革命”

当梅水定在山林间照看他的“黑珍珠”时,20公里外,两座26层的猪舍——中新开维牧业“现代牧业大厦”正以令人惊叹的方式,重新定义养猪业的时空维度。这座世界级“云端猪场”,年设计出栏量达120万头,单场规模堪比一个生猪调出大县,堪称现代养殖业的“超级工程”。

电脑控制系统按照设定时间自动投喂猪饲料

面对非洲猪瘟与市场波动的严峻考验,这座垂直农场成为鄂州“防、检、建”三维攻坚的破局利器:智能环境控制系统精准调控每层楼的温湿度、通风与光照;创新的气动输送系统,通过密闭管道将饲料直接精准送达每头猪的食槽,全程隔绝外部污染,极大减少了人与猪、猪与猪之间的接触传播风险;全方位的生物安全防护体系、AI驱动的疫病早期预警系统等30余项专利技术,共同编织起无形的“天网”。

养殖密度虽大幅提升数倍,防疫效率却逆势提高了90%以上,曾经令人色变的“非瘟恐惧症”在此销声匿迹。

“唯有打破平面养殖的思维定式,向立体空间要效益,才能快速扩大畜牧经济容量,守住稳产保供的‘基本盘’。”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方勇利道出破局关键。

这栋垂直建筑的土地利用率是传统平层猪场的数倍,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其集约化模式具有开创性意义。独特的悬空式设计,不仅保障了高效运行,更斩获了住建部三星绿色建筑认证,体现了“绿色养殖”的前沿理念。

智能化、集约化带来的直接效益是每头生猪养殖成本下降10%。“以前养一万头猪需要几百亩地和大量人工,现在一栋楼就能轻松容纳数万头,管理效率是指数级提升。”中新开维牧业技术负责人介绍,这座安全高效运行的“方舟”,其“防非型”智慧养殖模式,不仅为鄂州畜牧业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更为行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双翼”共振

沃土与云端交响的振兴乐章

泥土的芬芳与云端的智能,在鄂州大地上交相辉映。传统生态养殖与现代工厂化养殖“双翼”共振,谱出了畜牧产业振兴的铿锵乐章。

近年来,鄂州从政策、资金、技术方面大力培植生猪、蛋鸡、肉禽等产业“亮点”,积极引导资金、人才和技术汇聚鄂州畜牧业。

两栋26层“养猪天塔”刷新世界多项记录

在鄂城百万头楼房生猪、华容500万羽特色禽业、梁子湖百万羽高产蛋鸡和丘陵十万头生态土猪四大养殖集群版图上,“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三级联动模式活力迸发。祥腾牧业、鹄志合作社等20余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全市70%畜牧产能向现代化升级,撬动新增畜牧投资超30亿元。数据显示:全市2个万头养猪场正在扩大养殖规模,1个20万只的现代化、智能化高产蛋鸡场在加紧建设。

全国300余家养殖企业齐聚鄂州取经的背后,是这座城市对畜牧全产业链的深度重构。

18家中大型饲料企业开足马力为畜牧业源源不断输送营养,本土畜禽养殖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涅槃重生,生猪屠宰场规范化改造、高水平禽蛋加工企业和总投资60亿元的中新开维食品产业园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从饲料加工智慧中控到粪污资源化利用系统,从AI疫病预警平台到畜产品安全溯源体系,鄂州正将5G、物联网等“新基建”深度植入畜牧基因。这种“思维维度+技术高度”的双重创新,更催生出预制菜加工、生物制药等高附加值环节的百亿级闭环产业链,推动畜牧及相关产业产值向200亿元阔步迈进。

同时,政策“活水”精准浇灌,市农业农村局聚焦“猪—沼—果(林)”生态链,以技术赋能和政策集成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吴楚故地,正见证着农业文明的崭新叙事。

驻足远眺,陈顺友教授眼中,山林撒欢的“黑珍珠”与“云端”猪舍,构成一幅震撼的产业图景。这不仅是鄂州对“大食物观”最富创造力的回应,更昭示了一条破局之路:养猪不拘一格,安全高效、特色优质、富民兴业方为大道——养得了好猪、守得住特色、创得出效益,是硬功夫;让百姓碗里肉足、盘中味美、产业兴村富民,方显真担当。

鄂州以“双栖”探索

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提供了一个蹄疾步稳的“鄂州解法”

(来源:鄂州融媒)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新闻
热门推荐
专题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