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台
网上投稿
关注我们
咸宁:一座和谐宜居的山水之城
来源: | 作者:潘杰 | 发布时间: 2025-05-27 | 244 次浏览 | 分享到:

文明,是穿城而过的淦河倒映出的碧水蓝天,是街头巷尾氤氲的桂花芬芳,更是所有咸宁人共同执笔绘就的幸福图景。

四季流转,漫步咸宁城区,目之所及皆成诗意画卷。淦河碧波如玉带穿城而过,两岸绿道上游人悠然漫步,十六潭公园花香四溢,桂花广场运动公园里孩童嬉戏欢笑……一幅景色醉人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图景展现眼前。

近年来,我市以“绣花功夫”重塑城市细节,用“惠民初心”浇灌文明之花,以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融合。从城市更新的精雕细琢到美丽乡村的协同建设,从老旧小区的“逆生长”到背街小巷的“微整形”,从“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构建到“桂乡管家”基层治理品牌的打造,城市发展的每个足迹都镌刻着民生温情。

从“面子”到“里子”的焕新蝶变

城市更新是提升城市能级、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路径。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我市以基础设施提质、人居环境优化为核心,推动城市功能迭代升级,城市建设的每一步都体现着民生温度。

淦河畔的变迁堪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典范。这条咸宁人的母亲河,由于历史原因及城镇化影响,淦河两岸遭遇了黑臭、淤塞、脏乱、侵占等问题。为还市民“淦水清澄”,我市通过上下游统筹、左右岸协同、干支流互动,采取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等系统治理,让淦河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与此同时,沿淦河建成滨水绿廊、特色水岸和六大景观节点,增绿、富绿一举多得。今年1月,水利部公布2024年全国幸福河湖优秀案例,淦河榜上有名,同时也是全省唯一上榜案例。

淦河流域综合治理,是我市近年来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把群众需求作为市政工程的“施工图”,疏通城市“血脉”的一个缩影。针对城市“顽疾”,我市实施管网更新、防洪排涝等系统性工程,整治88处积水点,改造55.54公里老旧供水管网,惠及20万居民。潜山商业街三个小广场通过地面铺装更新、绿植补种、休憩设施增设,变身市民休闲会客厅;6所学校周边完成儿童友好街区改造,爱心斑马线、透水混凝土人行道守护学子平安;建设38处“四小空间”(小游园、小停车场、小广场、小运动场),49处城市客厅驿站提供休憩、饮水、急救等12项便民服务,成为街头巷尾温暖的“城市家具”。

公共空间“见缝插绿”,提升宜居品质。我市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完成潜山森林公园等12个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提档升级,建成丹桂园等82处口袋公园、小游园,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7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1.39%,城市管理工作综合评价稳居全省前列。

从“安居”到“优居”的幸福升级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温度的“神经末梢”。我市以党建为引领,创新社区服务模式,托起市民美好生活,打造安居乐业的幸福港湾。市卫健委组建“唐光友学雷锋志愿服务医疗分队”,将卫健系统全部在职党员转为社区健康管家;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推行“网格化监管”,将主城区划分为12个网格、5个片区,执法人员化身“市场秩序守护者”;咸安区城管局创新“马路办公”机制,班子成员常态化带队奔赴基层一线,现场解决占道经营、停车难等民生痛点;成立近2000人“香城代办”队伍,解决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办事不便问题。

群众的笑脸就是治理成效的晴雨表。在咸安区青龙社区,当社区推动完整社区建设项目时,住建、街道办等部门与居民代表组成“圆桌议事会”,按照“小规大、散规整,改造一片、优化一片”的思路,通过连片改造推动社区微更新;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将青龙山公园旧址打造为生态康养一体的园区、体育中心,完善服务功能;通过科技赋能统筹设计,实现智慧物业管理。2024年,该项目入选了全省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如今漫步咸宁街头,“15分钟便民生活圈”悄然成型。卫健委投入建设的45处母婴室、86个老年人优先窗口,让群众感受城市温度;城管部门改造的287条背街小巷,将“脏乱差”死角变为“净畅美”的风景线;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打造的7条放心消费示范街,让“舌尖安全”看得见摸得着。

在永安老城区,曾经污水横流的兴隆巷不仅实现路面硬化,还新增印花水泥人行道,铺设弱电管道完成各类线缆入地。“整改后环境越来越美,生活也越来越舒心了。”在此居住20年的龚女士,现在最爱做的事就是饭后带着孙子在巷口散步。数据显示,四年来我市新增机动车公共停车泊位3.5万个,补植补绿2.5万平方米,规整弱电线缆22.5公里,更新改造老旧小区329个,整治“脏乱差”地块216个,由“安居”到“优居”成为市民生活常态。

从“颜值”到“气质”的绿色跃迁

从“一处美”到“全域美”,从“环境美”到“发展美”,我市将文明创建向乡村延伸,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走进崇阳县路口镇曾家村湾,古桂群与桃林相映成趣,共享菜园里时蔬青翠。然而过去,这里“老宅连片,杂乱拥挤”。近年来该村通过村湾夜话凝聚村民共识,拆除危房建设紫薇园、桂花园等“四园”景观,发展300亩桂花产业,打造“春赏花、夏摘果”的农旅融合模式,不断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路口镇相关负责人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就是我们美丽乡村的建设‘密码’。”

与此同时,美丽经济正在更大范围转化为群众看得见的实惠。近年来,我市立足实际资源条件、文化风俗,一村一策发展产业,建设了一批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基地、特色小镇,村里各类特色农家乐、观光园、茶博园等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129个市级美丽乡村试点村,累计统筹投入各类资金25.5亿元,直接受益农村人口达33.3万人。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产业兴旺,更要生态宜居。今年新春,市环卫局启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动,覆盖全市909个行政村,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去年以来,我市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完成5875户农村厕所建改,卫生厕所覆盖率96.7%,实施垃圾分类自然村占比56.95%;完成77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21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45.7%;新改建农村公路835.8公里,建制村公交覆盖率81.5%;10个村入选湖北省2024年度美丽乡村名单。

文明新风吹拂处,皆是幸福花开的声音;文明乡风培育润物无声,为乡村振兴强基铸魂。咸安区广泛开展“清廉家庭”“好公公”“好婆婆”“好媳妇”评比,营造学习先进、文明传承的浓厚氛围;通城县倡导文明新风,推动优良民风、和谐村风,关刀镇杨田村农家书屋除了设置科学技术、农业知识、经典文学等常规书柜,还开辟了党员学习阵地;崇阳县白霓镇回头岭村移风易俗成为新风尚,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把限制高价彩礼、禁止大操大办等制度写入了村规民约。

“我们要让文明创建成为永不竣工的民生工程。”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完善长效机制,把创建过程转化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切实提升,让文明创建成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

文明新风与绿水青山相映生辉,尽显城市魅力。从城市街巷到美丽乡村,从硬件提质到软件升级,咸宁正以“润物无声”的文明之笔,书写蓬勃发展的“香城故事”。

(来源:掌上咸宁)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新闻
热门推荐
专题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