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台
网上投稿
关注我们
不必远方 家乡就是好地方
来源: | 作者:hssdst | 发布时间: 2025-02-20 | 479 次浏览 | 分享到:

群贤毕至,百业俱兴。开年以来,宜昌接连举办欢迎楚商回乡活动和返乡创业专项对接会,以赤忱之心呼唤在外游子归巢。

一批批人才的回归,带来的是新技术、新理念、新活力,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家乡的经济注入新鲜的血液。近日,记者采访多位返乡就业、创业者,聆听他们如何在家乡找到施展才华的天地,迎来事业腾飞的曙光。

邹建伟:在乡情和机遇中逐梦数字赛道

▲ 邹建伟

人才心声:从上海到宜昌,我深切感受到家乡营商环境的优化。无论是“一事一议”的灵活政策,还是“店小二”式的贴心服务,都让我坚信:选择宜昌,就是选择未来。我将会“链接”外地有志青年回宜工作,回宜创业,让更多年轻人回到宜昌、留在宜昌、建设宜昌。

对于邹建伟来说,有两段创业经历,一段是在上海10年奋斗创办企业,一段是2023年底至今回宜昌创办公司。

2月19日,在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湖北思方达科技有限公司,邹建伟说,这几天与许多企业进行了对接,正一步步将公司做实。“回宜昌二次创业,不是复制上海的公司,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邹建伟的老家在长阳,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上海一家科技企业,成为一名“码农”。经过数年实战,2015年,他怀揣“用技术赋能行业”的初心,抓住数字浪潮机遇,开始了沪上创业打拼,创办上海思方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金融大数据解决方案。

信息化行业中,公司平均寿命只有3年。为了渡过关键阶段,邹建伟曾连续三个月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只为项目顺利交付,延长公司生命力。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高效的执行力,10年间,邹建伟带领公司从最初的3人团队发展到近百人规模,年营收突破5000万元。

“选择回宜昌再次创业,不仅是因为宜昌数字产业走在前列,有较好的前景,还因为是在乡情与机遇中扎根。”邹建伟说,2023年计划返乡创业时,他就感受到了特别的温暖与希望。

从公司注册、场地选址到人才招聘等,伍家岗区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务。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为公司提供2年租金减半政策,市人社局帮助对接本地资源招聘技术人才。“在家乡创业,客户信任度更高,合作更顺畅,这种归属感在外地是很难感受到的。”

“创办公司的这些年,我看过近20万份简历,就想给青年创业者、就业者一些帮助,坚持做免费就业辅导。”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他人撑伞,邹建伟建议技术创业者做有成长性的事,创新与务实并重,保持良好的心态,一步步走踏实,才可能通往成功。

如今,湖北思方达科技有限公司已有员工20多人,邹建伟和团队专注“数智”核心赋能,助力城市智慧运转、企业数字化转型,正积极与省市企业对接洽谈合作,并利用上海公司技术优势培养更多本地人才。

陈康睿:海归研究生回乡当起维修工

▲ 陈康睿

人才心声: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迎接挑战,不断提升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才是工作的真正意义。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追求的不仅是工资收入和舒适程度,更是工作与个人价值的深度融合。

2月18日晚9时许,猇亭区安琪生物科技产业园内,安琪酵母宜昌公司的厂房灯火通明。智能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转,各种设备精准实施每一道工序。不远处的中控室里,26岁的陈康睿凝神注视着监控屏幕。突然,屏幕上一处红色闪烁——生产线某处显示故障。陈康睿迅速抓起工具包,直奔配电室。经过一番细致排查,故障排除了,生产线的运行状态恢复正常。

陈康睿是土生土长的宜昌人。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甚至海外发展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加入安琪酵母宜昌公司设备部,成为一名电气维修工。

在海外求学期间,每逢春节,陈康睿都会和同学们在宿舍里包饺子,以解思乡之情。一次,他去超市购买酵母,意外发现货架上摆满了安琪品牌的酵母粉,许多顾客正熟练地将它们放入购物篮中。他拿起一包酵母粉,背面的标签上写着久违而又熟悉的中文,赫然显示着“宜昌”“安琪”。他激动地对室友说:“看,这就是我们家乡生产的!”这让他萌生了回家乡加入安琪的念头。

2023年7月,经过投递简历和层层面试,陈康睿如愿以偿,成为安琪酵母宜昌公司的一员。公司的生产线上有许多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操控界面和说明书满是英文专业术语,让一些资历较深的维修人员感到棘手。而他运用专业的电气知识和语言优势,协助团队解决了难题,自此成了部门“洋设备”的“汉化版”专业人士。

2023年9月,安琪酵母宜昌公司建设新生产线。陈康睿在师傅王国钊的带领下,全程参与了生产线电仪设备的选型、设置、安装、调试、验收和运营工作。从厂房打下第一根桩开始,他便日夜奋战在工地上。白天他与施工方协调,统筹70余名施工人员的建设工作;夜晚,他挑灯夜战,与师傅一起研究仪表安装方案。凭借扎实理论基础,他和师傅共同完成了10多处创新性改造。他们为分离机的监控摄像头加装了清洗机,让智能生产线的“眼睛”更加明亮;他还对生产线上的网线进行扩容,让中控系统的“大脑”运转更加高效。

“相较于上一代从业者,这些拥有海外学习经历的人才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这与安琪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安琪酵母宜昌公司党群高级主管李蓉表示,“未来,我们将加大对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具吸引力的职级和薪资,以及完善的生活学习环境,助力他们在这个全球领先的生物科技企业成长为某一领域的顶尖人才。”

经过一年多的奋战,生产线终于建成并开始调试,陈康睿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公司将投资数千万元的工程交给我,这是对我的信任,也为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不知不觉中,陈康睿的个人理想与企业发展目标已悄然交织,同频共振。

张众:“95后”与家乡新能源产业共成长

▲ 张众

人才心声:宜昌的自然环境宜人,山水之美令人心旷神怡。期望能多多举办科技交流活动,让不同企业的技术人员会聚一堂,分享前沿技术与实践经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为宜昌的科技创新增添动力。

2月13日早上8点,湖北东昱欣晟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系统实施工程师张众准时到岗,下午结束当天工作后,只需10分钟车程就回到了家——这是张众在宜昌工作的日常。

去年,他还在武汉从事软件开发,如今却选择在家乡的新能源公司开启新赛道。对于这次选择,张众坦言:“返乡不是‘躺平’,而是找到了一条既能实现个人价值,又能参与家乡建设的奋斗路径。”

张众是土生土长的长阳人,今年27岁。2020年从大连民族大学毕业后,曾在武汉某互联网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尽管薪资可观,但高强度的节奏让他难以喘息:“项目周期紧张,加班成为常态,每月2600元的房租和较高的生活成本也让我产生了倦意。”

2023年底,他注意到家乡宜昌正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不少绿色新能源项目落户宜昌,人才需求旺盛,张众决定辞职回到宜昌找工作。

2024年8月,张众入职湖北东昱欣晟新能源有限公司,担任系统实施工程师一职。与在武汉公司的纯软件开发不同,现在的工作和公司业务结合更紧密,需深入对接生产端需求。他笑称:“算是从‘技术宅’转型为‘多面手’。”公司还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并安排资深工程师带教,让他快速掌握了工作流程,进入新角色。更让他坚定信心的是行业前景,“选择这家公司,既是看中它在产业链中的技术地位,也想抓住家乡产业升级的机遇。”张众说。

“相比武汉,在‘家门口’就业的生活成本优势也更为明显。返乡就业过程中,宜昌朋友们向张众介绍了相关人才政策。在“宜才码”上认证为F类人才后,他每月可获500元租房补贴。张众算了一笔账,加上租房补贴,现在每月租房开支仅为原来的一半。

如今,张众已计划在城区购房,对于返乡选择,他充满信心:“与其在大城市‘内卷’,不如在家乡施展拳脚。这里既有青山绿水,也有蓬勃的产业——我们和城市,都在共同成长。”

高树青:回村办厂让天麻走出深山

人才心声:返乡创业,我们有较乐观的预期。万事开头难,我们有信心在三年后将中药材的种植、收购、加工、销售整体盘顺,为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春节刚过,39岁的五峰火田坑村村民高树青已经开始忙着天麻育种了。去年5月,高树青离开了自己从事多年的建筑工程行业,返回家乡,与人合作在村里办起了一家中药材公司。目前,高树青的中药材公司已初见规模,除200多平方米的加工厂房已经投入使用外,仓库也即将开建。

因为地处偏远且海拔较高,火田坑村的发展一直受到限制,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拼去了,高树青也是其中一个。在外打拼20多年,高树青先后从事过广告、装修装潢、水电工程、养殖业等,曾在江苏和上海承揽过工程分包业务。

勇于拼搏、善于钻研、胆大心细,高树青几乎在他所从事的每个行业里都有收获。积攒下丰富的阅历和足够的资金后,高树青瞄准了自幼熟知的家乡中药材。说干就干,2024年,高树青果断将名下的一家广告公司和一家建筑劳务服务公司注销了,回到火田坑村注册了中药材公司,走上了他的人生新赛道。

“村道硬化、供水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为我们返乡创业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保障。”高树青说道。

开办公司一路畅通,高树青和合伙人全力跑市场、忙生产。2024年,首批数十亩林地的天麻顺利种下。同年,高树青将100多万元货值的干天麻销售到安徽、河北、四川等多个省。“虽然总值不高,但局面打开了。”高树青说道。

谈起今年的计划,高树青胸有成竹:“要把天麻菌种做起来,让我们的产品线更加丰富。”

(来源:长江云)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新闻
热门推荐
专题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