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台
网上投稿
关注我们
云端锐评丨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黄旭华?
来源: | 作者:hssdst | 发布时间: 2025-02-10 | 518 次浏览 | 分享到:

倾尽一城花,只为奠一人。英雄城市,泪别国之英雄——黄旭华。今天(2月10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遗体送别仪式上午10时在湖北武汉举行。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英雄”的定义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他们不仅是战火硝烟中的无畏者,更是和平年代里以智慧与信仰铸就国家脊梁的奉献者。

黄旭华院士的逝世,让我们再次叩问:为何一位隐姓埋名三十载、与深海为伴的科学家,能成为跨越时代的集体记忆?答案藏在他用一生书写的“深潜报国”史诗中,也藏在他为新时代英雄精神注入的深邃注解里。

他以“隐姓埋名”诠释忠诚与使命,是无我的新时代英雄。

新时代的英雄,是那些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交织,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践行使命的奉献者。黄旭华正是这一精神的典范。1958年,他接到核潜艇研制任务后,将名字封存于国家机密档案,与家人断绝联系30年,错过了父亲的葬礼、母亲的生日和子女的成长,只为“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的誓言。这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选择,超越了传统英雄的悲壮叙事,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和平年代以忠诚与智慧守护国家的独特担当。正如他所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黄旭华的“隐忍”与“无名”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新时代英雄的本质——他们不需要镁光灯的追逐,却以无声的行动将个人价值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

他用“算盘磅秤”探索科技自立之路,是坚挺的国家脊梁。

黄旭华的一生,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20世纪60年代,面对西方技术封锁,他和团队用算盘计算数据、用磅秤称量零件,甚至从玩具模型中逆向推导核潜艇结构。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仅用13年走完他国30年之路,性能超越美国首艘核潜艇。1988年,他更以62岁高龄亲自参与极限深潜试验,成为全球第一位下潜至设计深度的总设计师。这些成就不仅是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的里程碑,更向世界宣告:科技创新的核心密码,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胆魄。

黄旭华的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国家的强大,从来不是靠“捷径”与“依赖”,而是靠无数科研工作者在至暗时刻点燃的星火。他的算盘与深潜服,既是艰苦岁月的见证,更是民族自信的图腾。

他用“三面镜子”照亮后辈前行之路,是民族的精神火种。

黄旭华的精神遗产,早已超越技术成就本身,成为激励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种。他提出“三面镜子”方法论——用“放大镜”捕捉问题、用“显微镜”剖析细节、用“照妖镜”直面缺陷——培养了一代代科研人才。他捐赠个人奖金约2000万元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支持青年科研与教育。在上海交大,“旭华班”与“旭华路”承载着学子们“为海洋强国贡献新力量”的承诺。这种“传灯”精神,让科学报国的火种永不熄灭。

真正的时代楷模,不仅在于自身的卓越,更在于能否点燃他人心中的光。黄旭华用一生证明:科学家的最高荣耀,不是勋章的光华,而是精神的传承。

他在“深潜”中铸就民族的精神海拔,是共振的文化符号。

黄旭华的传奇故事,早已升华为一种共情共振的文化符号。他的话剧《深海》在武汉上演时,观众直到谢幕才发现这位“普通老人”坐在席间;在中山路小学,他题写的“成就顶天立地中国好少年”成为孩子们的座右铭。他的精神如深海灯塔,指引着后人思考:何为生命的意义?他的回答是:“献身科学,追求的不是钱和权,而是真理。”

在物质丰裕而信仰稀缺的当下,黄旭华的“痴”与“乐”——痴迷科研、乐在奉献——为浮躁的社会注入了一剂清醒剂。他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在于将个体生命与民族命运共情共振。

深海无声,精神永鸣。

纪念黄旭华,不仅是对一位科学巨匠的缅怀,更是对一种精神的呼唤。在百年变局的浪潮中,我们需要更多“黄旭华式”英雄:他们以沉默的坚守铸就国之重器,以无私的奉献定义时代的高度。正如他晚年所言:“如果下一辈子有机会,我依然选择最艰苦的事业。” 这种精神,是民族复兴最深沉的力量,也是新时代英雄最动人的注脚。

今天上午,武汉武昌殡仪馆向群众开放,哀乐声中,自发前来送别黄旭华老人的近万群众齐声高喊“黄老,一路走好”!深海无声,黄老无言。但黄旭华的精神将永远如核潜艇般,在历史的长河中劈波斩浪,指引后来者驶向更辽阔的星辰大海。

来源:长江云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新闻
热门推荐
专题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