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台
网上投稿
关注我们
总书记看过的“劳动者1号”有了俩兄弟
来源: | 作者:hssdst | 发布时间: 2025-02-06 | 147 次浏览 | 分享到:

举杠铃、直膝行走、与人微笑互动、被推倒后迅速站起……2月5日,湖北“新春第一会”上,“劳动者”“荆楚”等10款人形机器人惊艳亮相。

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时,来到人形机器人“劳动者1号”身旁,询问其应用场景、研发进度等,这给所有研发团队以极大的鼓舞。

现今,总书记看过的“劳动者1号”有了俩兄弟,这三兄弟不仅能载重,步态也明显更加稳健,更像人、更懂人。




“劳动者”三兄弟力量满满


“祝湖北人民新春大吉!”“劳动者”1号登场就拜年。他的兄弟,“劳动者”2号表演举杠铃,“劳动者”3号展示直膝行走。2月5日,“劳动者”三兄弟展示的多项才艺令人啧啧称奇。

“劳动者”系列由陈学东院士团队与武汉格蓝若精密技术有限公司携手研发,身高1.8米、体重95公斤,双臂强壮有力、能举起百斤重物。因负载能力强,陈学东院士还给“劳动者”起了小名——“大壮”。



去年5月,团队拿出人形机器人的图纸,借助武汉格蓝若的工程师团队和供应链,仅一个月,“劳动者1号”的机械部件全部配齐,组装后就可以简单行走。“如果是高校独自做,本体成型这一步至少需要4个月。”

本体成型后,团队成员非常兴奋,认为“劳动者1号”很快就能跑起来,但问题出现了:在计算机模拟仿真下的它是完美的,但真正行动起来,关节驱动总是“打折扣”。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罗欣介绍,每一个动作的小误差积累后就会导致“劳动者1号”重心不稳,出现“抽筋”或“摔倒”。问题到底出在哪?团队夜以继日地展开故障排查:改造电机控制系统,优化运动控制算法,提升关节动态响应能力……经过多轮迭代,不仅实现了直膝行走,更让“大壮”升级了仿生关节和直驱电机的手臂,能轻松举起重物,在国内同类机器人中负载能力最强、自重最大,并且从电机到控制板全部实现自研自制。

眼下,湖北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创新体系,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从5年前的37%提高到67%。

罗欣回忆,2018年到2022年,他制作了国内最大的重载电驱动四足机器人,当时团队自己去寻找组件供应商,制作周期长。而此次和武汉格蓝若合作,核心技术被科研团队攻克后,产品就能够迅速实现迭代,去年4月至今产出的三代“劳动者”中,“劳动者2号”“劳动者3号”基本在企业内完成,“有想法,马上就能变成现实。”

目前,这款机器人已与产业应用单位签订框架协议,预计今年底将投向变电站巡检—运维场景进行试点应用。

“现在需要攻克的难题还有不少,每天都在不断调试、改进,但是我们目标明确,技术路径清晰。”罗欣介绍,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是一个交叉融合过程,团队正和企业以及学校人工智能、电气、软件、网络安全等多个学院联合,步伐迈得更快更稳。


人形机器人崛起湖北方阵




2月5日,10款“楚才”人形机器人在武汉洪山礼堂组团亮相,为湖北省“新春第一会”上演科技序曲。(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拥有高可靠性刚柔耦合灵巧手的“天问”,在复杂地面如履平地的“神农”……新春首个工作日,“劳动者”“荆楚”“神农”“天问”“楚宝”等湖北10款“楚才”人形机器人惊艳亮相,各展绝活,刷新人们对机器人的认知。

人形机器人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之一,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去年4月,湖北省委、省政府超前战略谋篇布局,组织省内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进行科研攻关。“楚才”系列人形机器人分别由华中科技大学陈学东院士团队、丁汉院士团队,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以及武汉光谷华汇黄强教授团队研发,此次首次集体亮相,标志着世界人形机器人赛道上有了湖北方阵、湖北力量。

“走在前列,建成支点!”能温情脉脉与人交流的“荆楚”喊出口号后,开始展示微笑、惊讶等面部表情。

“荆楚”人形机器人由丁汉院士团队研制,能够实现视、听、触等多模态融合感知和表情交互,通过3D面部扫描和面部建模技术,还能定制形象,高度模仿人类相貌。团队研发的另一款“神农”机器人,则能够在多种复杂的地面自适应行走,在受到外部推拉扰动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定,运动控制能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走、跑、跳、摔、滚、爬,武汉光谷华汇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楚宝”系列人形机器人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关节,在意外摔倒后,能够自主调整姿态并重新站起,继续前进执行任务。团队借鉴了航空航天领域的经验,在研制中采用新型材料,有效解决了强度问题。

能握手、会递话筒,刘胜院士团队研制的人形机器人“天问”有38个自由度,其“灵巧手”的自由度就高达7个,能单手抓握苹果。目前,“天问”的核心零部件实现了80%的“鄂研鄂产”。

“一次就亮相十台!真没想到,湖北的人形机器人科研实力这么强!”一位深圳网友看了网络直播后惊叹。


“楚才”大军迈向更高、更强、更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6次亲临湖北,目光始终聚焦科技创新。

湖北新春第一会,让人形机器人集中亮相,体现了湖北科技自立自强的志气与锐气。

近两年,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颠覆性产品,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2024年11月4日,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技术人员在组装调试智能人形机器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2024年3月,湖北省出台人形机器人突破工程相关文件。4月,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人形机器人整机和零部件“楚才”人形机器人突破研发工程,决定组织省内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揭榜挂帅,抢占人形机器人赛道。突破工程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与责任书,确定到2024年底力争3款机器人亮相。

省委决策激发了科研人员、企业界的创业斗志与激情。

省发改委根据有关工作部署,会同省财政厅、科技厅、工信厅等持续推进人形机器人技术攻关、同步产业化、生态培育等工作。多方力量汇聚成合力,政府、科技人员与企业实现双向奔赴。

近年来,湖北大力推进以用为导向的科研转化路径。湖北人形机器人布局伊始,就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楚宝”系列人形机器人未来主要面向公共安全、特种作业,如边防巡逻、消防救灾等领域,完成一些高风险、高难度的任务,今年将小批量投入生产应用。

“天问”的研发则紧盯未来养老、医疗等服务业的需求,并针对家庭、工厂、超市等取代人力搬运重物等商业服务运用场景进行开发。目前,已经有超市、餐饮企业谋求合作,让“天问”尽早应用到终端。

“神农”和“荆楚”有望结成“暖心搭子”,既能服务于智慧医疗,配送、分拣药物,搬运医疗器械,又能在病房提供服务和陪护。

牢记殷殷嘱托,汇聚奋进力量。2025年,人形机器人的“楚才”大军将迈向更高、更强、更先进。

(来源:湖北日报)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新闻
热门推荐
专题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