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早晨,白霜如同薄纱般铺在江汉平原广袤的田野。在江汉平原腹地的湖北省监利市周老嘴镇双桥村,41岁的农民肖繁一大早就来到田埂上,操作他的农用无人机巡查已经出苗的油菜。从2016年返乡务农并成立以妻子名字命名的“监利市陈婷家庭农场”,肖繁就走上了学技术种田的奋斗之路,近三年来他通过不断学习,考取了3个涉农的技能等级证书,2022年获评农民技术人员高级职称,并帮扶带动周边农户增收。极目新闻记者获悉,目前湖北有249名农民获得高级职称,对身边的农民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高中毕业后,肖繁先是跟着父亲在武汉的服装厂干过活,后来又创业干过一段时间的装潢生意,2014年因为生意上的失误,他毅然决定回乡种地。“当时身上只剩2000元现金,为了生活我选择种地。”回到老家双桥村后,细心的肖繁发现农忙时节收割机非常紧俏,他就跟着学习驾驶收割机,帮别人收割稻谷,有时候一天的收入就有三四千元。多年在外闯荡的肖繁,敏锐地意识到机械种田的大趋势,2016年他和妻子合计后,找亲戚朋友借了90万元成立家庭农场,购买了收割机、旋耕机等农机设备,并承包了300多亩农田,在农田里创业。成立家庭农场后,肖繁主管生产经营、销售管理等工作,妻子陈婷负责财务管理和产品销售等业务,父亲肖焕章负责农业机械的维修保养和生产运行管理等业务。“现在村里老人多,种地越来越力不从心,年轻人又不懂种地,也不愿种地,我们就用机械帮他们种。”陈婷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家收入近30万元,其中近一半是机械租赁和技术服务的收入,服务的农户从本村拓展到了附近十个乡镇。经过实践,肖繁还摸索出了耕一次种两年的虾稻种植新技术。“冬耕一定要整平,春天虾子来耙地,无人机精量直播技术,通过摸索调节飞机参数,一亩地又节约插秧成本约100元。”肖繁表示,每年他帮扶带动周边150多户农户实现户年均节本增收5000元以上。
而种田效益不断提升的背后,离不开肖繁不断的学习和技能水平的提升。走在双桥村的乡间小路上,肖繁一边向记者分享他种地的心得,一边指点着远处的农田,哪些地方种植水稻、莲藕、菱角等作物,哪些地方养殖有小龙虾、甲鱼、鳜鱼等特种水产品,他都规划得井井有条。从2016年参加长江大学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训开始,肖繁就对学习各种农业技能技术充满兴趣。“以前父辈种地都是凭经验,知道什么时令做什么活,但是肥料的成分与用法,种植养殖的搭配与新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他们并不太懂,也不太愿意尝试。”肖繁笑着说,如今时代不一样了,农民要想种地赚钱,必须学技术。家住监利市周老嘴镇荒湖农场的村民肖云云,一直在家养殖小龙虾,两年前他通过朋友介绍了解到肖繁的家庭农场,2023年他购买了农用无人机,并通过农用无人机操作考试。
“我们成立了一个团队,农忙的时候集体作战。”肖云云介绍,在肖繁的带领下,无人机飞手团队汇集了8名农民,通过人员调配协作包揽了周老嘴镇周边区域的无人机农用服务业务,他个人每年单靠操作无人机播种、施肥和除虫等业务就增收超7万元。湖北省现代农业技师学院(江陵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教师林玲,对肖繁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参加农业技能培训班的时候,肖繁除了学习认真还非常朴实热情,主动协助老师完成教学组织,多次被评为“优秀助教”,每年有当地组织的新兴农技设备操作等培训活动,他都会积极参加。近8年来,肖繁积极参加农业部门的各类技术培训近百场,2022年至今先后获得宜荆荆恩“农民高级农艺师”“农业经理人”“畜牧技术员”等三个职业等级证书和10多个技能培训证书,还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
学技术考证书,这种有职称的新时代农民,在江汉平原日益增多。记者从湖北省现代农业技师学院了解到,该校自2021年开展职业技能评价工作以来,有农业技术员、农机修理工等20多个涉农专业技能工种,认定职业技能等级人员4400多人。
长期以来,医生、教师及知识分子可以评定职称广为人知,而农民评职称也成为近年来很多人关注的热点。湖北省现代农业技师学院社会培训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不断推进,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涌现出来,他们通过学习新技能新技术,不断提升生产水平。今年4月,湖北省人社厅、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湖北省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湖北省首次为农民技术人员制定专门的职称评审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获得农民技术人员职称的人才,可优先纳入区域人才选拔计划,同等条件下,优先入选“头雁”计划等人才支持项目,按规定获得相应经费支持。湖北省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处负责人介绍,目前湖北有249名农民获得高级职称,随着今年相关《办法》的发布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农民申报参评职称的积极性。这些获得职称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普遍表现出技术和辐射带动作用,当前我们还需要更多懂管理、懂科技、求创新、谋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担当乡村振兴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