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台
网上投稿
关注我们
十堰“链接”大湾区:移民城市的双向奔赴和精神传承
来源: | 作者:hssdst | 发布时间: 2024-11-26 | 61 次浏览 | 分享到:


远景零碳智能电池产业园项目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见效的既定目标。(全正/摄)

2024年11月27日,湖北十堰﹣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旅游链对接大会在深圳拉开帷幕。十堰再次来到深圳“走亲戚”,两座城市如同多日不见的好友,相见甚欢。

无人侦察机确认火源、发出提醒、灭火机发射灭火弹……不久前,一场紧张的高层灭火实战演练在十堰展开。精准扑灭火源,宣告“无人机集群AI消防车”相关技术取得成功。

这次成功离不开来自两座城市的团队。一个团队来自十堰,研发“车机一体化”的消防车框架体系;一个团队来自深圳,研发调控高层灭火无人机的AI系统。

十堰和深圳在这一刻实现同频。无人机测绘、无人机运输、无人机巡检、无人机外卖,这些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浪漫想象,落地深圳的同时,也在十堰生根发芽。

这是一个很小的例子,却切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让我们得以看见两座城市之间经济、文化、人才的流动与传承。

同样是白手起家的“移民城市”,包容、开放、敢为人先的精神在两座城市之间流动。1969年,国家“三线建设”战略下,十堰点燃“中国人也能自己造汽车”的工业腾飞梦;1979年,改革开放浪潮中,深圳成为经济特区。

过去,来自天南海北的建设者在十堰“拓荒”,完成从0到1的城市化进程。若干年后,他们又将“拓荒”精神带到深圳。如今,无数的建设者再次将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精神带回十堰,完成一场城市精神的传承。

2024年11月27日,湖北十堰﹣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旅游链对接大会(下称“对接大会”)在深圳拉开帷幕。十堰再次来到深圳“走亲戚”,两座城市如同多日不见的好友,相见甚欢。

回家:人才链在时空中流转

对康军来说,去深圳就像回家一样。在他的两个弟弟大学毕业时,他极力推荐他们去深圳。“现在他们在深圳发展得很好。”康军说,“深圳的热情让我们觉得我们就是深圳人。”他觉得深圳和十堰一样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

今年是康军第二次参加十堰与大湾区的对接大会。去年,长江汽车产业供应链数字化平台在对接大会上正式上线,康军创立的宝路汽车,是入驻企业之一。作为一家专用车研发制造企业,入驻该平台后,得益于稳定的供应链保障,企业综合成本降低3至7个百分点。

长江汽车产业供应链数字化平台在十堰生根发芽,有着优质的土壤。十堰具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条,造汽车需要的每一个零部件、每一件装备几乎都能在十堰生产,高质量且多样化。正是雄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基础,让中小企业有了定制化、差异化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大型企业的产品研发提供了强力支撑。

“市场需求量只有100台,大型企业可能不会去研发,不会去投入,但是这恰恰是我们的机会。”康军说,“通过联动产业的上下游,我们可以很快找到定制化订单需要的通用零件和特制零件,汽车工程师再进一步研发,可以快速开发一款合格的新产品。”

康成是深圳东风(十堰)汽车“无人机集群AI消防车”项目的研发负责人,这款产品的落地同样得益于十堰健全的供应链产业链体系。“‘无人机集群AI消防车’项目是由十堰和深圳的团队共同完成的,研发在十堰、落地在十堰。”他说。

2024年11月25日,深圳东风副总经理刘银平带领团队研发的“无人机集群AI消防车”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亮相。这款产品满足了无人机升降平台、灭火炮弹的放置和储存、无人机的集成软控AI系统等系列需求,为高空消防等难题提供了最新的解决方案。

康成是新十堰人。许多年前,他从潜江的平原来到十堰的山区,就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在上海工作数年后,他再次回到十堰。回到十堰就是回家,“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他说。

“无人机集群AI消防车”的底盘来自东风商用车。在十堰,低空经济产业与汽车产业实现了良好的嵌合,这是十堰传统优势产业对新兴产业的赋能,过去服务于汽车的零部件等配套企业,也将为无人机制造企业提供配套服务。

胡涛从小在十堰长大,从事过多年航空测量工作,不久前在武汉考取无人机驾驶证并留在当地工作了半年。在箭飞航空正式落地十堰后,他回到了十堰,成为一名无人机“飞手”,使用无人机完成日常工作。

2024年11月13日,在十堰低空经济产业园飞行训练基地里,一批预备“飞手”正在进行理论学习。该园区正在申办“无人机执照”考核资格。像胡涛一样的青年人才,将有机会在家门口考取无人机驾驶证。

低空经济是十堰重点布局的新兴产业。2024年10月20日,十堰“低空+零部件”“低空+文旅”商用运营航线开通,在低空经济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北斗伏羲是国家空域网格图标准的创建者与技术引领者,是上述商用运营航线的技术支持者。

据统计,深圳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企业一共1079家,省级及以上研究机构20家,是国内低空经济发展最前沿的城市。

目前,北斗伏羲正在十堰加速推进空中路网的建设。空中路网是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对于实现空中规模化、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巡航作业具有重要意义。

工人们在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组装新车。(全正/摄)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回到十堰。

张韬从上海回到十堰负责吉神房车的品牌及市场工作。拥有一口流利普通话的他指出,在十堰主城区,大家都习惯讲普通话,而且讲得很好。十堰的主城区有北京路、上海路、深圳街,见证了无数从天南海北来到十堰的建设者。

人才的引进是“移民城市”快速发展的基础。像深圳一样,人才储备是十堰的底气。十堰技能人才总量达46.52万人。这座城市拥有的 13.4万名高技能人才中,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达4.46万人,占比33.28%。

十堰是人才培育的沃土。郑钦文是地道的十堰姑娘,在巴黎罗兰·加洛斯红土球场上,她为中国夺得奥运网球项目第一枚单打金牌,成为了中国网球历史上奥运单打成绩第一人。在十堰,还曾走出中国女足队长“铿锵玫瑰”刘爱玲。

对康军来说,十堰是家,深圳也是家;对张强来说,潜江是家,十堰也是家。深圳的城市标语是“来了就是深圳人”,十堰流传着“一日十堰行,一生十堰情”,两座城市有着同样开放包容的基因。

扎根:产业链供应链在山海间嵌合

青年人才回到十堰扎根,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企业来到十堰扎根,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角色。

康成决定在十堰扎根,对于他来说,十堰和上海一样,都是可以实现自己汽车研发理想的地方。

“在十堰,特别高端的人才相比北上广深,肯定会少一点,但没有太大影响。我们每个星期都会和深圳的研发团队开项目会,一起解决问题。”他说。

和康成一样,深圳东风决定回到十堰扎根。深圳东风的精神源头来自十堰,是十堰青年干部前往深圳支援建设的缩影。

1983年,深圳东风在深圳成立,深耕环卫装备领域40载。2022年深圳东风在十堰投建一座专用车生产基地,经过一年时间筹备,项目一期罐式车生产线建设落成,实现批量投产。

人们常用“深圳速度”来形容一个地区工程建设的快速。“十堰速度”也是“深圳速度”。

远景动力在十堰扎根,同样彰显了“十堰速度”。远景动力十堰工厂项目继2022年签约后,当年就在十堰实现了首条电池包产线的投产,做到了“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创收”。

“对于远景动力,十堰有着与其他城市截然不同的吸引力。”远景动力技术(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志能说,“十堰是国内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集群优势最明显的地区之一。”

2023年7月30日,十堰市发布《十堰市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商用车“五化”升级,推动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着力打造商用车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十堰全程帮办代办21个大项、100多个小项建设手续;投资2.4亿元建成1条110KV专用变电站6条10KV专线、专用蒸汽管道,为项目推进全力做好服务。

一流的营商环境永远是一座城市最好的“梧桐树”。十堰将营商环境的改革,落实到了服务企业的每一项细则上。在一线城市感受过“最高最好最优”营商环境的企业,在十堰能够感受到同样的热情。

热情与坦诚永远是相向而行的,远景动力在十堰建设“零碳工厂”,毫不保留地将配套国际顶级车企的质量管控体系,集成十余年在工艺工程技术上积累的经验,模块化标准产线产品以及智能化平台带到十堰,助力十堰转型成为“零碳汽车城”和“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高地”。

在张湾区远景零碳智能电池产业园项目9号电芯车间,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紧张生产。(全正/摄)

孙志能提及远景动力已经与十堰当地的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围绕绿色动力电池展开深度战略合作。远景动力位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上游,覆盖电极、电芯、模组、电池包等核心电池产业链技术。在原材料端,远景动力已与正极材料商湖北万润展开业务洽谈;下游应用端,远景动力已与东风、陕汽等十堰辐射地区的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展开深度合作。

“新能源重卡商用车和新能源乘用车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新能源重卡商用车仍旧是一片蓝海。”中共十堰市委党校教授范民英指出,“汽车自身重量、续航里程、不同道路环境和充电速度,决定重卡领域的新能源汽车目前仍旧需要以换电电池为主。”

在新能源领域,东风商用车研发投产氢能源车,10到15分钟一次氢气充装,续航里程达350公里。十堰是东风的“延安”,也是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摇篮。现如今,十堰是“中国商用车之都”,全市有整车企业12家,从事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生产的企业3167家。

目前东风商用车已推出油电混合、油气混合、氢能源等新能源商用车,受到市场欢迎。(全正/摄)

自2021年,东风商用车就已经展开智能网联技术的研究,现在已经具备将无人驾驶技术运用在商用车上的技术。“现阶段运用在商用车上的技术更多是辅助司机的智能驾驶系统。”东风商用车公司车辆工厂总经理韩强说,“以往,从深圳开车到武汉需要两名司机轮换,因为一个人来掌握所有路况信息,大脑要处理的数据量非常大。自驾辅助系统运用视觉雷达、VR等技术辅助,可以帮助司机处理繁杂的信息,现在只需要一位司机做好安全监护。”

2024年7月,十堰入选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车路云一体化”是下一阶段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产业化应用的关键所在。十堰已建成智能网联汽车运行监管平台,10台智能网联无人驾驶公交投用,2条智慧公交示范线路实现商业化运营。

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精神土壤,决定了这座城市不会拒绝任何一位建设者在此扎根。青年人才、企业在十堰扎根的同时,十堰市政府也带着企业去各大城市扎根。

2024年4月,十堰(深圳)离岸科创中心、十堰(上海)离岸创新中心相继揭牌。这两座位于一线城市的科技创新中心,将成为十堰引入科技成果、高端人才、项目资金的重要平台,帮助十堰链接一线城市与十堰的科技链、产业链和供应链,推动十堰产业高质量发展。

“研发在深圳、生产在十堰,引才在深圳、用才在十堰,孵化在深圳、加速在十堰”是十堰(深圳)离岸科创中心的愿景。

数据显示,十堰(深圳)离岸科创中心目前已吸引25家企业、6家科创服务机构入驻,开展招商引资对接73次,达成意向合作项目8个,推动签订柔性引才协议1份。

在通讯技术与交通便捷的当下,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流企业、一流研发、一流人才、一流产线,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在十堰扎根。

生长:科技链创新链的优质土壤

十堰是企业和人才生长的沃土。前沿技术、高端人才、国际视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平台是深圳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十堰同样具备这些要素。

唐子卫,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同时也是十堰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湖北省劳动模范。在他的身上有着一个十堰人执着、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

“2016年,我们的产值还不到800万。现在我们可以干到1.5个亿。”唐子卫说,“经济效益的快速提高得益于湖北凸凹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的成立。”

2015年,唐子卫通过十堰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北京院士专家十堰行”活动,对接上钟志华、顾国彪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7月,刚做完腰椎手术不久的他,多次登门拜访两位院士。

在唐子卫的坚持下,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顾国彪同意与凸凹模具签约,建立院士工作站。“院士对企业发展有着关键作用,一是指导企业进行科技攻关,二是研判最前沿的市场行情和产业发展路径,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把脉,三是授课讲学,为企业进一步培育优秀人才。”唐子卫说。

今年,凸凹模具公司进一步研发出对汽车底盘来说具有革命性的新技术,用商用车轴骨架取代大梁,车架重量减轻900公斤,百公里减排二氧化碳9公斤。唐子卫表示,凸凹模具公司将进一步依靠院士工作站,研发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全面实现向新能源、轻量化转型,为十堰市汽车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十堰,许多对汽车产业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产品在不断被研发和量产。万润新能源与凸凹模具一样,对研发高度重视。

2003年,万润新能源董事长刘世琦意外发现美国企业将氧化铁用于磷酸铁锂这一新能源材料,并成为美国动力电池公司A123的合作伙伴。在创业初期,万润新能源就以研发为主,接近70%的员工都在做研发工作,泡在实验室里是刘世琦创业初期的生活常态。

锂离子正极材料是新能源电池的原材料。2011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内还不温不火的时候。万润新能源就已经坚定地迈入新能源赛道,研发出A8-4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对新能源这一道路的坚持,源自刘世琦开阔的国际视野。在最早看见美国研发的电动车Fisker时,刘世琦仿佛打开了一扇窗,坚信电车的里程焦虑等问题会被解决,中国的电车行业会迎来高速发展。

如今,万润新能源已经成为国内磷酸铁锂研制的先行者,是锂电池正极材料标准制定者之一。万润新能源的产品供给全球市场,也是国内一流品牌的合作伙伴。

在十堰,数字化工厂、数字孪生、智能制造相关技术水平已经具备国际一流水准。“我们焊装领域、机床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及数字孪生水平无论在时间、空间精度上都能比肩国际一流水准。”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袁三红说。

在东风智能装备工业园,智慧园区的应用已深入到生产、办公、安防、消费等诸多场景。F5G全光网络+“维兮智和”智慧运维平台可以对工厂设备运行参数、能源使用、质量管理情况等进行实时在线检测;在车间,生产线已经实现设备运行状态数据采集、VR/AR远程检修等。

位于十堰的易捷特新能源汽车,每150秒就有1辆新能源乘用车下线,并出口欧洲、南北美洲市场。2023年,十堰全市生产新能源汽车8.2万辆,出口6.5万辆。其中,易捷特出口新能源乘用车5.4万辆,是湖北第一的新能源汽车出口企业。

科技创新是十堰这座“大山里的深圳”的发展基因。高标准建设武当实验室,筹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武汉、深圳、上海等离岸科创中心,培育省级以上科创平台,是这座城市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着力点。

在外界对十堰印象还停留在老工业基地时,十堰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十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蔚然成风,绿色低碳示范区、零碳工厂、数字化、智能化工厂建设已经卓有成效,具备了国际一流水平。

“十堰速度”也是“深圳速度”,两座城市的发展有着相同的逻辑。深圳建设初期,并不以科技见长,如今却以科技闻名。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带着技术、资金、梦想来到深圳,深圳给予了他们实现梦想的土地和政策。

现在的十堰,更像是高速发展中的深圳。院士、科研工作者为十堰的科学技术发展赋能;一流企业将最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线搬到十堰,助力十堰绿色低碳发展;一流团队抢抓行业先机,率先进行技术攻坚;老、中、青三代汽车人无私奉献,共同助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和深圳一样,十堰是一片热土,企业和人才在这片热土上拥有蓬勃的生机。

保护:生态链与旅游链和谐交响

在湖北,保护与发展,有三重不同境界。十堰正在从整治与保护,走向“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最终实现第三重境界——“保护就是发展”。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丹江口水库所在地,是南水北调的核心水源区。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也是北京十堰对口协作十周年。

“把保水质作为天大的事。” 十堰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强调,十堰市坚决扛起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光荣历史使命。

2023年,十堰一体推进引水、供水、排水、治水,丹江口水库供水水质稳定达到Ⅰ类标准,并入选全国碳达峰首批试点城市。截至2024年10月31日,丹江口水库10年累计调水超680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1.14亿人口。

丹江口库区全景。(张建波/摄)

京堰协作以来,北京市10个区(含开发区)与十堰市各县市区及开发区,统一建立对口协作关系。10年之间,北京累计援助资金24.75亿元,支持项目582个。

绿色食品饮料产业是十堰的优势产业之一。十堰是全国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2024年11月16日,十堰燕京精酿啤酒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致力于构建集生产、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将与东风20厂资产盘活项目融合,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十堰与北京,正如十堰与深圳,合作愈加紧密,“亲戚”感情愈加深刻。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赋予了十堰“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定位。绿色低碳发展是十堰经济发展的底色,也是十堰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据统计,十堰全市拥有生态乡镇153个、生态村1638个、省级近零碳排放试点1个。

正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让十堰赢得了更多的认可。2024年10月,十堰市荣获联合国颁发的全球第二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在此之前,十堰还以第一名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气候宜居城市。

深圳是首届入选“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及“自然城市”的城市之一。

十堰已经形成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一主”,生态文旅康养、新型电池、绿色食品饮料和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四优”,循环经济、卫浴、清洁能源、数字经济、供应链物流等多产业支撑的产业体系。

深圳和十堰在产业的发展上具有高度契合,在提升发展“含金量”的同时,厚植生态“含绿量”。2023年十堰市发布《十堰市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三年行动方案》,持续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构建具有十堰特色、集约高效的循环经济体系,到2025年,全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达700亿元。

2024年4月28日,年产20万吨高纯阴极铜清洁生产项目在十堰开工建设。以废杂铜、电解残极、粗铜作为原料,经“回转式阳极炉精炼-不锈钢永久阴极电解”工艺,年产阴极铜10万吨。该项目将成为十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重要抓手。

与上一年对接大会不同的是,今年十堰在供应链产业链之外加入了旅游链作为重点对接方向。2024年10月12日至14日,2024世界武当太极大会在武当山举行。来自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运动员及500余名专家学者、武术协会代表齐聚武当。2023年武当山省外游客首次超过省内,接待游客1.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156.7亿元,分别增长23.4%、22.1%。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经济发展与人文底蕴交融,十堰正在迈向人文经济学的新高度。

“我们将含绿量、含新量作为产业比选的第一标准,将绿色低碳作为产业转型的第一方向,运用互联网思维、供应链模式,抓龙头、强链条、壮集群,打造‘一主四优’现代产业体系。”十堰市委主要领导说。

十堰,一座经济、人文、生态协调发展的绿色低碳城市,“仙山、碧水、汽车城”共同绘制十堰城市发展的底色。人与自然、艺术与生活共同编织十堰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的脉络,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诗篇。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新闻
热门推荐
专题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