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迎着冬日的第一抹晨光,一批印着“摩擦一号”标志的集装箱,被稳稳吊装上仙桃港的货轮。
这些集装箱里,装满了生产刹车片所需的核心部件。它们“走”出摩擦一号制动科技(仙桃)有限公司智能工厂,即将顺着汉江水道进入长江,在上海的深水港转入远洋巨轮,最终将跨越太平洋,抵达墨西哥。
这是一块刹车片跨越重洋的远征,也是这家湖北企业迈向全球高端产业链、价值链的突围。
今年5月,摩擦一号收购国际制动行业巨头德雷威公司位于墨西哥华雷斯的刹车片生产基地,将仙桃的“黑灯工厂”智能制造体系移植到海外。仙桃基地专攻核心摩擦材料,墨西哥工厂负责总成装配。
该公司董事长张泽伟介绍,自9月投产以来,墨西哥工厂已收到超过14亿元来自北美市场的订单,与公司去年的年产值几近相当。
中国企业“出海”,并不是新鲜事。
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在境外设立企业超5万家,遍布190个国家和地区。
“在墨西哥建厂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张泽伟说,无论在墨西哥的机场还是街头,遇到中国人的几率越来越大。
在贴近目标市场处进行生产和销售,可以更快响应客户需求。“这种模式将客户成本降低10%左右,交付周期能从45天缩短至3天,企业利润率也可以提高10%到15%。”张泽伟介绍,以前摩擦一号从国内给北美客户发货,海运要30天左右,加上清关、运输,至少要45天才能到车企工厂。遇到港口拥堵、物流延误,还有逾期风险。
墨西哥工厂则在时效上拥有绝对优势。华雷斯与美国得克萨斯州埃尔帕索市隔河相望,“步行过去也用不了多久”。
摩擦一号的成长故事里,彰显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脉动。
上世纪80年代,张泽伟离开仙桃,远赴美国留学,在耶鲁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2004年应邀回乡,他斥资5000万元创立摩擦一号公司。
“80年代的中国,还在改革中砥砺前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处处涌动着发展热潮。”张泽伟说,身在异乡的日子,他时时牵挂着故土。面对高速腾飞的中国,他不想再做旁观者。
创立之初,公司生产的是半金属刹车片,年销售额不足500万元。
如何才能得到更多认可?张泽伟将目光转向创新,仙桃市有关部门主动服务,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全力支持。
2007年更换高端设备、攻克陶瓷刹车片技术难题,2017年“机器换人”,2025年建成5G工厂。企业主动求变和政策精准滴灌同向发力,经过持续的流程优化和技术改造,摩擦一号单条生产线的产能稳居行业第一,为企业向外赋能、体系出海打下了坚实基础。
摩擦一号的国际化战略,经历了从“产品出口”到“体系出海”的跃迁。
早期,公司产品95%以上出口北美市场。不久,摩擦一号开始实施全球市场多元化战略,逐步打开欧洲、亚洲、非洲等海外市场。
2019年,张泽伟力排众议,启动对墨西哥生产基地的调研工作。
“我们要在客户身边建工厂,在市场中建实验室。”张泽伟说。
今年5月,摩擦一号击败国内外数名竞争对手,完成对德雷威墨西哥生产基地的收购。这不是简单的资产收购,而是“中国智造”管理模式、技术标准、企业文化的全面输出。
公司派出仙桃团队进驻墨西哥,将“黑灯工厂”智能制造体系移植到海外。
墨西哥工厂投产当日,美国多名汽车零部件供应链高管现场参观考察,对公司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给予好评。
张泽伟介绍,在中国、墨西哥两大基地的“双轮驱动”下,公司预计2025年总产值将跨越25亿元大关,比2024年的15亿元增长超过66%。
“摩擦一号的成长轨迹,是湖北制造业‘专精特新’发展的缩影,更是湖北县域经济以高质量发展加速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生动实践。”湖北省委党校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主任郝华勇教授认为,在未来,摩擦一号所探索的“中国总部,全球交付”的模式,将成为“大出海”时代的主要趋势。将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留在中国境内,其他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交付更加方便的国家与地区,让生产尽可能靠近市场,这是一条经济规律,也是一个企业迈向跨国巨头的必由之路。
来源:湖北日报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广播电视台邮箱:hsspw@163.com
黄石电台广播热线电话:0714-6261033
黄石广电网融媒体中心:0714-6377835
湖北楚天视讯网络有限公司黄石分公司(黄石有线):96516